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增強香港、澳門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對澳門同胞,特別是中小學生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的培養,深深植根于其對國家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地理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之中。因此,在澳門開展國情教育是增強澳門中小學生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的基礎和關鍵?;貧w以來,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以下簡稱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對中小學生的國情教育,為開展國情教育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礎;通過加大資源投入,鼓勵學校從課堂內外的教學和活動等多方面系統地深化學生對祖國的認知,培養學生愛國愛澳的家國情懷。本文嘗試對回歸以來澳門中小學國情教育的發展歷程做出梳理,以總結特區政府在這方面積累的寶貴經驗。
澳門中小學國情教育法制基礎的奠定
歷史上,澳葡統治時期以私立教育為主體,澳葡當局長期對華人教育采取不干預政策,直到1991年才頒布《澳門教育制度》。(《澳門問題讀本》,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289頁。)1999年澳門回歸后,增強澳門同胞的國家認同提上特區政府的議事日程。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國情教育,在施政方針、法律法規、教育發展規劃、教師培養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法制基礎。
在施政方針層面,特區政府不斷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國情教育。在《200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提出:“澳門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愛國主義和公民意識應在整個教育領域內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切實的推行”,“政府當致力弘揚中華文化,培養市民愛國愛澳的情懷”。(何厚鏵:《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二零零零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7、8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https://www.gov.mo/zh-hant/wp-content/uploads/sites/4/2017/11/cn2000_policy.pdf,2019年8月10日。)在《2005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提出了更具體的國情教育方案,即“大力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愛澳情操,加強‘一國兩制’和基本法,以及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增進他們的國家民族身份認同”。(何厚鏵:《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二零零五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17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https://www.gov.mo/zh-hant/wp-content/uploads/sites/4/2017/11/policy05_cn.pdf,2019年11月21日。)在《2010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除致力于弘揚愛國愛澳精神外,還將國情教育與澳門人才發掘培養聯系起來,使“一國兩制”等偉大事業能薪火相傳。(崔世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二零一零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第14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https://www.gov.mo/zh-hant/wp-content/uploads/sites/4/2017/11/cn2010_policy.pdf,2019年11月21日。)近年來,特區政府不斷在施政方針中強調國情教育建設,力促國情教育與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建設、國家“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倡議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和各項區域合作機制的相互配合。
特區政府重視國情教育的法制保障,回歸20年來已初步建立起一套較為系統的國情教育法制體系。2003年,特區政府對1991年頒布的《澳門教育制度》進行修訂,教育暨青年局草擬了《澳門教育制度修改建議》,并于6月30日向社會公布,通過各種形式征求教育界和市民的意見,引起澳門社會的廣泛關注。(《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情況簡介》,教育部網,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98/200507/10294.html,2019年7月21日。)2004年3月,特區政府以法律草案的形式公布了《〈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制度〉法律草案咨詢意見稿》,展開第二階段的咨詢工作。(《2005澳門年鑒》,第279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05/myb2005cPA02CH08.pdf,2019年7月21日。)2006年,特區政府頒布《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成為澳門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斗歉叩冉逃贫染V要法》明確將愛國愛澳和“培養其對國家和澳門的責任感”確定為教育總目標之首位,從立法角度將民間的自覺行動轉化為法律要求。具體而言,小學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學生基本的公民意識,養成其愛自己、愛他人、愛澳門、愛國家及愛大自然的情懷”;初中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自尊感,使其樂觀進取,關心他人及澳門和國家的發展,熱心參與社會,關注生態環境”;高中教育的首要目標是“增進學生的國家觀念、全球視野及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其對澳門的了解和歸屬感,使其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06/52/lei09_cn.asp,2019年11月21日。)為落實《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的規定、持續優化澳門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2014年6月,特區政府正式公布《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成為澳門學校課程的綱領性文件。它規范了學校各教育階段的學習領域和科目設置,其中品德與公民課是小學、初中及高中必須開設的。(《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14/26/regadm15_cn.asp,2019年7月21日。)為與之相配合,2015年7月,特區政府公布的《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規定,學生在完成各教育階段的學習后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不僅包括基本的知識、技能、能力,還包括情感、態度及價值觀。(基本學力要求是指由政府制定的、要求學生在完成各教育階段的學習后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參見《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15/29/regadm10_cn.asp,2019年11月21日。)以課程框架、基本學力要求為方向的澳門課程改革從此邁向新階段。
在法制逐漸健全完善的基礎上,特區政府還通過制定教育發展規劃,為中小學國情教育提供指引。2011年,特區政府公布的《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為此后十年描繪教育藍圖,明確要“加強品德與公民教育,協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加強其對國家、澳門的認識和認同,培養良好的品德、公民意識和愛國愛澳的情懷”。(《〈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全文》,第74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mirror1.dsej.gov.mo/dsej/magazine/dsej_book/2011/72c.pdf,2019年7月21日。)2013年,特區政府公布的《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的基本政策即包括“培養青年對社會、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了解并尊重自己的國家和文化”(《澳門青年政策(2012—2020)》,第11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www.dsej.gov.mo/youthpolicy/doc/policy-c.pdf?timeis=Tue%20Aug%2006%2009:43:14%20GMT+08:00%202019&&,2019年7月21日。),不斷加強青年對國家認同的教育。
為保障中小學國情教育的順利開展,特區政府不斷加強教師職業發展保障體系建設。其中,以2010年頒布的《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及教學助理員職程制度》(《非高等教育公立學校教師及教學助理員職程制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10/36/lei12_cn.asp,2019年11月21日。)和2012年頒布的《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12/12/lei03_cn.asp,2019年11月21日。)為標志,為教師職業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為中小學國情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意義深遠?!?/p>
課堂上的“三位一體”:設置課程“底線”、教材建設和教師培訓
由于歷史原因,澳門非高等教育(包括學前、小學、中學和特殊教育)長期以私立學校為主體。據教育暨青年局有關非高等教育方面的統計資料顯示,“2000/2001學年,澳門共有113間學前、小學、中學和特殊教育的學校,96間為私立學校,當中81間已納入公共學校網,占私立學??倲档?4.4%。若不計算特殊教育學校,全澳提供學前、小學和中學教育的學校有107間,91間為私立學校,當中76間已納入公共學校網,占私立幼小中學??倲档?3.5%”。(《2002澳門年鑒》,第241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02/myb2002cPA02CH07.pdf,2019年7月21日。)學校制度與學校管理多樣,各校在辦學理念、教育模式、教學內容等方面呈現多元化的樣態。對特區政府而言,設置課程“底線”標準并加強相關建設是國情教育的關鍵?;貧w以來,特區政府從課程設置、教材建設和教師培訓來保證國情教育的教學質量,將國情教育全方位、有計劃、有層次地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中。
(一)設置課程“底線”
課堂教育是國情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可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的歷史、地理、法律和文化等。品德與公民課全面系統地承載著國情教育的功能,此外,歷史和地理、語文、藝術課程也有此功能。課程和基本學力依年級而編制,系統地、循序漸進地深化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愛國愛澳情懷。特區政府設置課程框架和基本學力要求這一“底線”,是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一次重要轉變,改變了過去私立學校享有絕對課程自主權的狀況,增強了特區政府在課程管理領域的影響力,保證了國情教育的質量。
品德與公民 一方面,特區政府在國情教育時間上做出了明確要求。2014年,特區政府頒布了《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規定澳門小學、初中和高中必須設有教學活動時間不少于8320分鐘、8240分鐘和3720分鐘的品德與公民課。(《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14/26/regadm15_cn.asp,2019年7月21日。)另一方面,特區政府在基本學力要求上做出了明確規定。小學階段課程目標包括“培養學生愛國家、愛澳門的情感,使其能珍惜和重視祖國、民族和澳門的優秀文化傳統,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等內容?;緦W力要求的具體內容包括“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理解其基本含義,會唱國歌;知道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知道中國的重要城市和地方;知道中國的重大節日和主要習俗;對中國其他地區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能感興趣;知道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能了解中華文化的主要特點及其應發揚和反思之處;知道中國不但人口眾多而且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知道澳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認識自己的國民身份;關心國家的發展、變化以及所面臨的挑戰;知道中國發展的重大成就,并為此感到自豪;初步了解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和地位”;關心內地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愿意為有需要的兒童提供幫助。(《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第19/2016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第175、180—181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images.io.gov.mo/bo/i/2016/09/despsasc-19-2016.pdf,2019年7月21日。)初中階段課程目標包括“增進學生對家庭和學校的歸屬感以及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培養他們愛國愛澳的情懷”等內容?;緦W力要求的具體內容包括“能了解澳門政治制度的特點,理解‘一國兩制’的內涵和意義;能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內容、意義和作用;能理解澳門居民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能認識中國的政治體制;能基本了解和體會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意義、取得的主要成就及遇到的困難;能認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影響和作用”;能了解澳門和內地相互依存的關系。(《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第56/2017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第779、782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images.io.gov.mo/bo/i/2017/26/despsasc-56-2017.pdf,2019年7月21日。)高中階段課程目標包括“培養學生關心澳門及國家發展的意識”等內容?;緦W力要求的具體內容包括“能了解我國最高權力機構、政黨和政治協商會議的職能;能關注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并了解參與國家管理事務的途徑;能了解國家發展存在的重要問題以及發展的前景”,“能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中關于澳門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等方面的主要內容”等。(《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第55/2017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第695、697—698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images.io.gov.mo/bo/i/2017/26/despsasc-55-2017.pdf,2019年7月21日。)
歷史和地理 《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對此前各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做了較大調整,歷史和地理在初中、高中均成為必修課程。小學的歷史和地理課程包含在常識科目之中,課程目標包括“讓學生了解澳門和中國的歷史傳統與社會文化”等內容。(《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第19/2016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第183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images.io.gov.mo/bo/i/2016/09/despsasc-19-2016.pdf,2019年7月21日。)初中、高中的歷史和地理課程內容包含在社會與人文科目中。初中歷史和地理課程目標包括培養學生“對本土與國家的歸屬感”等內容,高中歷史和地理課程目標包括“建構對于本土和國家的關懷與歸屬感”等內容。(《澳門特別行政區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第69/2018號社會文化司司長批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18/22/despsasc_cn.asp#69,2019年7月21日。)這些規定保證了學生受到完整、系統的中國歷史和地理教育,為中小學校開展國情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語文 《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規定,第一語文即教學語文為中文的,必須包括普通話。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學活動時間分別為49920—83200分鐘、20600—37080分鐘、18600—26040分鐘。(《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14/26/regadm15_cn.asp,2019年7月21日。)中小學語文課程目標包括培養學生熱愛中國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愛國愛澳等內容。
藝術 特區政府規定,中小學均須開設藝術類課程,課程涵蓋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目標包括了解中國文化等內容。
為將課程“底線”設置落到實處,特區政府采取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的方法。按照2015年公布的《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規定,自2016/2017學年“之首日起在小學教育階段一至三年級實施”,并自2017/2018學年“之首日起在小學教育階段各年級實施”;自2017/2018學年“之首日起在初中教育階段一年級實施,并逐年向上延伸一個年級”;自2017/2018學年“之首日起在高中教育階段一年級實施,并逐年向上延伸一個年級”。(《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15/29/regadm10_cn.asp,2019年11月21日。)
(二)積極推進本地教材建設
從歷史上看,澳葡當局沒有介入教科書事務。同時,由于澳門地方小、人口少,教科書市場小,難以吸引優秀出版機構為澳門編印各科目的教材。因此,長期以來,澳門中小學校的課程均使用外地教材,以致教材種類五花八門,缺乏真正適合本地的教材,這一狀況不利于保證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質量。在某種程度上說,教材問題成為限制澳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個瓶頸。為幫助學校更好地落實課程框架和基本學力要求的內容,特區政府系統地開發具有本地特色、適應教育發展需要的本地教材,在推進教材建設上有較大的創新。
出版從小學到高中的品德與公民課程教材 為推動品德與公民課程的建設,持續優化教學資源,特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編制了小學品德與公民教材。2008年,該教材試行版出版,2009/2010學年推出了該教材的初中部分,2010/2011學年推出了高中部分。該試行版教材整合了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等內容,突出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是澳門本土參與開發的第一套全面覆蓋小學到高中的品德與公民課程教材,打破了澳門長期依賴外來教材、本地教材質量參差不齊的局面,成為澳門最有影響的品德與公民課程教材,為學校進行系統性的國情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撐,對澳門加強國情教育意義深遠。隨著時代發展,試行版教材的一些內容已不合時宜。為此,特區政府收集有關意見和建議,于2014年對試行版小學教材進行修訂,“修訂版于2016/2017學年正式推出使用,現已有40間學校選用該教材,使用率約占全澳小學的七成”。(統計時間截至2017年3月。參見《小學〈品德與公民〉教材修訂版推出 教青局舉辦培訓課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59713,2019年7月21日。)2019年,新版《品德與公民》教材已完成修訂。(《20年,澳門教育與祖國同行》,《中國教育報》2019年12月20日。)經修訂的初中品德與公民教材,使用率約七成。(《新學年小學額趨緊張》,《澳門日報》2018年8月31日。)
出版歷史和常識課程教材 特區政府積極加強中國歷史教育,努力推進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工作。2018年,教育暨青年局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編寫出版的歷史教材成為澳門初一及高中課程的必修教材。2019年9月,雙方合作又推出適合初二及高中的選修教材,目前澳門有九成以上中學在使用此教材。(《教局:九成中學用新歷史教材》,《澳門日報》2019年9月23日。)常識是澳門小學十分重要的科目,而澳門又沒有與新的基本學力要求配套的教材,因此,2016年,教育暨青年局委托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編寫澳門小學常識教材。(《關于委托澳門科學技術協進會編寫小學常識教材的說明(更新版)》,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https://www.gov.mo/zh-hans/news/133100/,2019年11月21日。)目前,部分教材已面世并供學校選用。
?。ㄈ┐罅ν苿咏處熍嘤?/strong>
從事國情教育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國情教育的質量。因此,特區政府通過舉辦不同教育階段各學科的教師培訓、研習交流及課程發展座談會、講座等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
專業培訓計劃 為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進一步優化學校的師資隊伍,2004年啟動的澳門“骨干教師培訓計劃”,將澳門中小學的骨干教師送至北京、南京等地進行培訓。至2009年,澳門中小學數學、地理、科學、自然等學科,甚至幼兒園的骨干教師,基本上都到內地輪訓了一遍。(《澳門教育:書寫“一國兩制”傳奇》,《光明日報》2019年12月7日。)在使用新教材后,教師培訓尤為重要。特區政府結合新教材的使用對教師進行系統深入的培訓,有關教師培訓課程包括“中學品德與公民科教師培訓課程”和“品德與公民科教學實例分享會”等。(《關于立法會麥瑞權議員書面質詢的答覆》,第95頁,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網,http://www.al.gov.mo/uploads/attachment/2019-01/571715c356ba8c8c91.pdf,2019年11月21日。)
研習交流活動 內地優秀教師赴澳門交流計劃“從2008/2009學年開始實施,至今已有10個學年。先后來澳的內地優秀教師,已達到224人次”。(《落實課程改革 建立教研機制 教青局舉辦“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十周年分享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67539,2019年11月21日。)內地優秀教師為澳門中小學的中文、數學、歷史和地理課程培養了學科帶頭人,提升了澳門地區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同時,自1996年開始實施的“教學設計獎勵計劃”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及澳門優秀教師團隊的建設。(《教青局舉行“教學設計獎勵計劃”頒獎典禮》,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65661,2019年11月21日。)特區政府還實施了“品德與公民科骨干教師基本法研習計劃”(《品德與公民科骨干教師基本法研習班結業》,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網,http://www.basiclaw.org.mo/index.phpp=3_1&art_id=981&lang=1,2019年11月21日。),舉辦“澳門基礎教育學校歷史教師國情研修班”,(《薛曉峰與澳門有關歷史教師座談交流》,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網,http://www.zlb.gov.cn/2018-10/12/c_129970021.htm,2019年11月21日。)“教學人員學習及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學校發展計劃資助明起申請》,《澳門日報》2018年12月21日。)等項目,培養了教師的家國情懷,持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p>
持續推行多元化的課外國情教育活動
為了豐富教學形式,特區政府和相關社團開展了一系列國情教育活動,以加強中小學生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下簡稱《澳門基本法》)以及中國歷史、文化、國防、外交等知識的理解,增強其國家意識和培育其愛國精神。
(一)常規國情教育活動
澳門素有“社團社會”之稱,其社團組織十分發達,回歸以來特區政府聯合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澳門少年飛鷹會、澳門基本法推廣協會等社團持續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以不同方式深化中小學生對國家的認識。例如,針對小學生的活動有小學生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文藝表演。針對中學生的活動有小飛鷹愛國愛澳教育營計劃、國防教育營、中學生戶外教育營、國情教育培訓課程、澳門青年學生軍事夏令營、中學生普及藝術教育計劃等?!白?005年舉辦首屆澳門青年學生軍事夏令營以來,已有1800多名澳門中學生走進駐澳門部隊,體驗火熱軍營生活,學習國防知識”。(《第十五屆澳門中學生軍事夏令營開營》,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網,http://www.zlb.gov.cn/2019-07/25/c_1210213591.htm,2019年11月21日。)至2018/2019學年,國防教育營培訓學生超過39000人次。(《十年施政 行穩致遠——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及第四屆政府施政總結》,第72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施政報告網,https://www.policyaddress.gov.mo/policy/download/2019Summary_c.pdf,2019年11月21日。)此外,澳門青少年國情研習班、京港澳學生交流夏令營、京澳小學生交流營、推廣外交知識系列活動、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氹仔軍營開放活動等也為澳門中小學生的國情教育提供了平臺。
自2007年特區政府成立教育發展基金以來,推出了“認識祖國、愛我中華”學習之旅、“傳承中華文化”等國情教育項目,幫助中小學生加深了解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代中國的發展狀況,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2016年,特區政府又推出“千人計劃”活動,助力澳門青年走進內地,深度了解國情。教育暨青年局、法務局、民政總署以及相關社團還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類活動,通過講座、參觀、體驗、比賽、游戲、寫作、演講、培訓、圖片展、宣傳片、園游會等形式加深中小學生對“一國兩制”、《憲法》和《澳門基本法》以及國情的理解與認知,培養學生的愛國愛澳情懷。此外,澳門還通過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教育交流及合作來促進澳門中小學的國情教育,截至2019年10月,澳門有53所學校與內地締結超過250對姐妹學校。(《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將“愛國愛澳”編進學生教材》,《廣州日報》2019年12月16日。)
(二)與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同頻共振的活動
除開展常規國情教育活動外,特區政府每年還根據國家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來安排澳門的相關國情教育活動,這是對澳門中小學國情教育的重要補充。
《澳門教育年鑒》和《教育暨青年局年刊》對2010年以來澳門與國家同頻共振的國情教育活動做了詳細統計。2010年借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的機會,澳門教育發展基金通過“學生體驗活動”資助計劃鼓勵學生參與其中,感受祖國的富強和各地文化,相關的總資助金額約716萬澳門元,資助師生2176名。(《2010年澳門教育年鑒》,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43780,2019年11月21日。)2011年6—8月,共有1050名學生參加了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舉辦的“辛亥革命百年回顧”系列活動。(《2011教育暨青年局年刊》,第33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mirror1.dsej.gov.mo/dsej/magazine/dsej_book/2011/23c.pdf,2019年11月21日。)2014年適逢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教育暨青年局組織了約2600名學生參與“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學界大匯演系列活動”。(《2014年澳門教育年鑒》,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53878,2019年11月21日。)2015年教育暨青年局“與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及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于9月18日舉辦‘烽火歲月——中國人的抗戰記憶’電視及網上直播節目,節目同時在澳視澳門、澳門資訊以及澳視高清三個電視臺作現場直播。澳門多個青年社團代表、高等院校學生及非高等教育學校校長及學生超過400人出席了活動,同時有近80%的非高等教育學校組織學生在校內收看直播節目”。特區政府還舉辦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包括‘抗戰時期的澳門華人社會和教育’、‘抗戰時期澳門未淪陷之謎’和‘抗日時期澳門教育的光輝一頁’講座,參與師生共353人次。10—12月期間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學校巡回圖片展,33所學校,約20,000多名學生參與”。(《2015年澳門教育年鑒》,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54775,2019年11月21日。)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教育暨青年局舉辦的“穿越絲路回望澳門,傳承文化共圖發展——‘一帶一路’主題圖片展”,共有45所學校、約3萬人次參與。(《2017年澳門教育年鑒》,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64217,2019年11月21日。)2018年4月15—30日,特區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聯合主辦了“國家安全教育展”,教育暨青年局組織了70個學校、超過4000名老師和學生參觀了展覽,不僅使教師在參觀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相關知識和教學資源,充實其課堂教學,同時也使學生對國家安全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認識。(《關于立法會麥瑞權議員書面質詢的答復》,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網,http://www.al.gov.mo/uploads/attachment/2018-05/441525b0e5c713b983.pdf,2019年11月21日。)
(三)關于國旗、國歌、國徽的教育
特區政府十分重視對國旗、國歌、國徽等國家標志的教育,以儀禮感化人心,這成為培育中小學生國家認同的重要內容。
2000年,澳門回歸祖國不久,教育暨青年局“編輯出版了《國旗、國徽、國歌、區旗、區徽》教材,并附光盤資料,提供給所有學校使用”。(《澳門:國民教育在課堂上更在生活中》,《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5月9日。)2001年,在一般課程推廣方面,教育暨青年局“在課改網頁上增加國旗、國徽、區旗、區徽等內容,并把小學課程文件網頁化,方便教師查看”。(《2002澳門年鑒》,第242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02/myb2002cPA02CH07.pdf,2019年11月21日。)2017年11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全國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增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國性法律的決定》,《人民日報》2017年11月5日。)為此,特區政府啟動了本地立法工作,提出了《法案·修改第5/1999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建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納入本地學制正規教育的中小學教育,組織學生學唱國歌,教育學生了解國歌的歷史和精神內涵,遵守國歌奏唱禮儀。2019年1月24日,澳門特區立法會細則性討論并表決通過了這一法案。(《法案·修改第5/1999號法律〈國旗、國徽及國歌的使用及保護〉》,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網,https://www.al.gov.mo/zh/law/lawcase/346,2019年11月21日。)與此同時,特區政府還通過舉辦“國防教育營”“國旗下的說話——國旗手訓練營”和“澳門非高等教育教職員細說國旗·國歌情活動”等,讓學校教職員及學生加深對國旗、國歌和國徽的歷史、內涵以及升旗儀式的認識。此外,澳門教育發展基金通過專項資助,為尚未具備升掛國旗和開展升旗儀式條件的學校提供資助及技術支援,協助學校設置、優化相關升掛國旗設施。2018年實現全澳所有學校升掛國旗全覆蓋,并于2019年成立了首支“澳門學界升旗隊”。(《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將“愛國愛澳”編進學生教材》,《廣州日報》2019年12月16日。)
回歸以來澳門中小學國情教育的經驗
2018年,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發布‘澳門中小學生中國歷史文化認知指數’。這項研究針對澳門14所中小學的1700多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和綜合評估,發現澳門小學生的國家認知指數為78分,初中生為71分。指數為百分制,50分以上即為正面認知”。(《澳門:國民教育在課堂上更在生活中》,《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5月9日。)據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和澳門青年研究協會開展的“2018年度澳門中學生國民身份認同調查”,近八成澳門中學生對“我是中國人”的表述持肯定態度。七成澳門中學生對“中國人身份對自己來說很重要”這一表述持肯定態度。(《近八成中學生:我是中國人》,《澳門日報》2018年9月4日。)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中小學國情教育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ㄒ唬┐蠓仍黾咏逃度?,為國情教育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積極參與教育發展事務,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澳門經濟的快速增長為中小學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財政保障?!皬?999年至2018年,澳門經濟總量(GDP)由518.7億元(澳門元,下同)增加到4446.7億元,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7.7%;人均GDP由1.5萬美元提高到8.3萬美元。至2018年底,累計財政盈余達到5056億元,外匯儲備1636億元,分別是1999年的193倍和6.2倍”。(傅自應:《盛世蓮花別樣紅——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求是》2019年第23期。)1999/2000學年,免費教育津貼開支就有3.7億澳門元,至2018/2019學年增至約26.0億澳門元。自2007/2008學年起,澳門就已經對正規教育內的15個年級全面實施免費教育,成為中國首個提供15年免費教育的地區。(《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老柏生:將“愛國愛澳”編進學生教材》,《廣州日報》2019年12月16日。)此舉確保了澳門中小學生獲得公平受教育的機會,使家境困難的學生也能接受國情教育。
與此同時,免費教育也擴展至私立學校。2006年《非高等教育制度綱要法》頒布實施后,“非高等教育分為正規教育和持續教育兩種類型。正規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特殊教育;持續教育則包括家庭教育、回歸教育、小區教育、職業培訓以及其他教育活動。職業技術教育只在高中階段開設,可同時在正規教育和回歸教育中實施。澳門的學校系統由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組成,并由公立學校和接受資助、提供免費教育的私立學校組成免費教育學校系統”?!鞍拈T的私立學校分為本地學制和非本地學制兩類;不牟利的本地學制私立學校,可申請加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根據教育暨青年局統計數據顯示,“2018/2019學年,澳門共有77所學校,其中公立學校10所,私立學校67所;67所私立學校中,開辦正規教育學校共有64所,只開辦回歸教育的學校有3所;74所開辦正規教育的學校(包括10所公立學校,64所私立學校),當中,67所學校屬免費教育系統,7所學校屬非免費教育系統,納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的校部105個,覆蓋率達94%”。(《2018年澳門教育年鑒》,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暨青年局網,https://portal.dsej.gov.mo/webdsejspace/internet/Inter_main_page.jsp?id=73789,2019年11月21日。)隨著特區政府對中小學經費投入的增加,澳門納入免費教育系統的學校均須遵守共同的辦學標準,有利于私立學校的規范化和專業化,提升了澳門各類學校的辦學水準。
除使免費教育擴展至私立學校外,特區政府還有序增加了各項教育津貼。特區政府為納入免費教育學校系統的私立學校提供了免費教育津貼,對在沒有提供免費教育學校就讀的學生發放學費津貼,而且,這兩類津貼的金額還在不斷增加。據統計,2002/2003學年免費教育津貼為:每班35—45名學生的小學(預備班、小學一至三年級)是274500澳門元/班,34名學生及以下的每班津貼是(274500÷35)×班級人數。學費津貼為:小學預備班、小學每名學生2900澳門元,初中每名學生4300澳門元。(《2003澳門年鑒》,第267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03/myb2003cPA02CH07.pdf,2019年11月21日。)2018/2019學年免費教育津貼為:小學1050340澳門元/班,初中1286500澳門元/班,高中1463400澳門元/班。學費津貼為:小學每名學生21320澳門元,中學(初中、高中)每名學生23800澳門元。(《2019澳門年鑒》,第254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19/myb2019cPA01CH14.pdf,2019年11月21日。)從2009/2010學年開始,特區政府還推出了書簿津貼,向每位就讀正規教育的澳門學生發放1500澳門元。(《2010澳門年鑒》,第285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網,http://yearbook.gcs.gov.mo/uploads/yearbook_pdf/2010/myb2010cPA02CH08.pdf,2019年11月21日。)2019年6月,特區政府調整了“每一學校年度給每名學生的書簿津貼金額”,規定“每一學校年度發給每名學生的書簿津貼金額”提高到小學教育的2900澳門元和中學教育的3400澳門元。(《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辦公室第107/2019號行政長官批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網,https://bo.io.gov.mo/bo/i/2019/27/despce_cn.asp#107,2019年11月21日。)此外,教育財政資源的增加還包括了人力資源、設備和土地資源等方面的投入。
2007年成立的教育發展基金積極支持、推動在非高等教育領域開展各類具有發展性的教育計劃和活動,發揮對非高等教育的政策引導功能,在教師專業素養、學生綜合能力、完善學校教學設施和優化課程與教學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截至2018年底,教育發展基金投入超過64億澳門元用于優化教育的軟硬件設施。(《教育發展基金舉辦2019/2020學校年度“學校發展計劃”資助申請說明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口網,https://www.gov.mo/zh-hans/news/229371/,2019年11月21日。)
?。ǘ┳⒅卣w規劃和制度配套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不斷優化教育行政管理政策,制訂、修訂、完善及落實相關法規,加強了教育政策、制度的整體性、系統性和協調性。課程與教學改革是影響學生發展的關鍵因素,《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和《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等是特區政府整體規劃的關鍵。將國情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系統地深化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并分階段細化澳門學生對國情的掌握標準,讓中小學學校的國情教育有一個既定的清晰框架,保證教師、學生及家長清楚知道在不同階段學習的知識點,有計劃、有層次地推進,為提高國情教育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斗歉叩冉逃l展十年規劃(2011—2020年)》是澳門教育領域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十年規劃,為澳門中小學的國情教育提供了清晰的愿景。與此相配套,特區政府重視教師培訓工作,用制度保障中小學國情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在教材配套上,特區政府著力開發充分體現“一國兩制”精神、適合本地特點的教材,并與時俱進更新內容,讓中小學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國情。
?。ㄈ┳鹬亟逃l展規律,將國情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中小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
國情教育內容龐大,分散在不同的教育階段和學科。澳門中小學開設的品德與公民、歷史和地理、語文、藝術等課程都有國情教育的主題;周會等學校日常的教學活動信息量大、內容充實、受眾多,是進行國情知識傳授的良機;考察交流、專題研習和各種興趣班等形式多樣,也包含國情教育的內容。國情教育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符合中小學生每一階段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重視國情教育和日常生活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能夠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將所學知識有效內化,并且在生活中付諸實踐。
在品德與公民課程中,根據特區政府的規定,小學生需要知道國旗、國徽是什么樣子的,隨著年紀的增長,學生還需要知道《澳門基本法》的內容、意義和作用,了解中國的政治體制等。課堂中的國情教育還配合藝術教育嵌入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歷史課程中,新版教材更加注重完整性和科學性。在社會實踐方面,根據學生每個階段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主題的營隊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參與其中。其中,初一有小飛鷹愛國愛澳教育營計劃,初二有國防教育營,初三有一些更加綜合性的活動;到了高中,多數澳門學生都有機會到祖國內地參加夏令營活動,內容豐富多樣,從而潛移默化地把國情教育融入中小學生的日常學習中去。
(四)國情教育需要良好社會氛圍和各方面共同參與,建立多元合作、協調統一的工作機制
回歸后,特區政府依靠內地的大力支持,與社會各界共同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特區政府制定整體工作規劃,成為學校和社團規劃的依據,從而避免了民間社團對政府的教育施政只是零碎地理解、難以發揮積極配合作用的問題。政府機構、學校、社團等都能發揮各自優勢,相互補充,從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形式來推行國情教育,全面鋪開且各有側重。特區政府在國情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是全面的協調者、積極的推動者、資源的提供者、帶頭的實行者,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澳門中小學以私立學校為主體,因此,培養學生必須掌握的、各方面均可接受的國情教育內容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各方面達成共識。為此,特區政府在制定相關法律時,注重開展公開、充分的公眾咨詢工作,共同探討、謀求共識,為教育制度打下良好的專業和民意基礎。同時,由特區政府提供資源、鼓勵和資助社團承擔國情教育工作,可減輕特區政府的壓力,充分發揮了傳統的社團優勢,這是適合澳門特區實際的辦法。另外,至關重要的是,澳門中小學的國情教育具有良好的社會土壤?;貧w以來,特區政府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定維護《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的權威,促進澳門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這無疑為澳門的國情教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據《“一國兩制”綜合指標民意調查報告(2017年5月)》顯示,“一國兩制”和愛國愛澳這兩項位列澳門居民認同的核心價值的前兩位。在被問及自己作為中國人是否感到自豪時,感到“非常自豪”和“比較自豪”的居民占53.8%,“尚算自豪”的居民占比31.56%,三項共占85.36%。(《“一國兩制”綜合指標民意調查報告(2017年5月)》,(澳門)《“一國兩制”研究》2017年第3期。)這表明愛國愛澳已從個人情懷逐漸成為全社會的核心價值,從而為特區政府推行中小學國情教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圩髡吆喗椋莺鷺s榮,法學博士,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所“一國兩制”史研究中心,100009。
?。圬熑尉庉嫞喝~張瑜、易海濤]
本文發表在《當代中國史研究》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