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首頁|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史網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重要新聞 | 影像記錄 |  教育指南
中國概況 | 人物長廊 | 大事年表
國史珍聞 | 圖說國史 | 60年圖片
專題研究 | 理論指導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征文啟事 | 學 者
學術爭鳴 | 學科建設 | 文化史 | 國防史 | 地方史志 | 學 會
論點薈萃 | 人物研究 | 社會史 | 外交史 | 海外觀察 | 境 外
特別推薦 | 文 獻 | 統計資料
口述史料 | 圖 書 | 政府白皮書
檔案指南 | 期 刊 |  領導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地方史/志 >> 地方行政制度
新中國農村基層政權初創時期的歷史考察
發布時間: 2009-09-25    作者:江 燕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4期 2009-08-25
  字體:(     ) 關閉窗口

  對我國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研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從研究現狀 看,學術界對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基層政權的研究比較薄弱,從歷史演變的角度系統地研究農村 基層政權更是少見。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到來之際,梳理建國初期我國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 歷史進程,總結其基本經驗,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一、在新解放區以廢除保甲制為中心的接管建政19491950年) 

  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都有過豐富的鄉村政權建 設的經驗,并貫徹了人民民主的建政原則。19481220,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縣、村 人民代表會議的指示》,要求土改后的一切重要工作都必須經過人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此后 解放區開展了群眾性建政活動,普遍建立了區村(鄉)政權,為新解放區農村基層政權的建 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9年春季,隨著解放戰爭形勢的迅猛發展,人民解放軍勝利渡過長江向江南挺進。在 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鄉村政權工作方面的重點遂轉變為新解放區政權的接管與和平過渡。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凡人民解放軍初解放的地方,應一律實施軍事管制,由中央人民政府或前線軍政機關委任人員組織軍事管制委員會和地方人民政府,領導人民  建立革命秩序。  1  因此,在初解放的地區,軍管會是統一領導軍政的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對舊 政權接管和改造工作。

   (一)接管舊政權,為鄉級新政權的建立奠定堅實基礎

  一般情況下,在新解放區,首先成立縣臨時政權機構———縣人民民主政府辦事處,由上級 人民政府或前線軍政機關委任人員擔任主要領導,著手接管縣鄉政權的檔案文件和錢糧財務, 整編地方武裝,維持社會秩序??h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后,則成立縣轄的區人民政府,負責接管和接收所轄舊鄉鎮公所。 

  在接管內容上,除了對機構和人員進行接管,還要對舊政權的財政和產業進行接管。在接管方法上,一是采取內、外結合的方法,不僅依靠舊有組織,還重新調配、組織其他力量進行 接管;二是走群眾路線,發動群眾配合接管。在接管干部的來源上,首先充分發揮南下干部的 作用,以他們為骨干;其次挑選堅持地下斗爭的黨員作為脫產干部;還有一些是原國民黨政權 機關中留用的舊職員。不過,這幾條途徑遠遠滿足不了鄉鎮對干部的需求。對鄉鎮來說,主要 還是需要培養熟悉本地情況、有一定組織能力的當地干部。政權接管后,為維持縣、區、鄉的 社會治安和正常的社會秩序,各級人民政府的武裝組織紛紛成立起來,如縣大隊、區中隊和各 鄉、保的人民防匪自衛隊。區隊、鄉保自衛隊都是以貧雇農為骨干,他們為新政權的建立和鞏 固起到了重要的保衛作用。 

  (二)廢除保甲制,初步建立鄉鎮政權 

  在新解放區,保甲制是逐步廢除的??h區人民政府往往是在暫時留用偽保甲人員的同時, 著手提拔和訓練農民積極分子和革命知識分子,委任他們為鄉長和村長,建立新的鄉村政權。 而在群眾已經發動起來的地區,縣區人民政府則通過建立農民協會、召開農民代表會、選舉鄉 政府等步驟,建立新的鄉鎮政權。其基本過程大致如下

  首先,通過征糧支前運動,培養農民骨干,瓦解原有的保甲勢力。為配合解放軍南下,新 解放區大多在各鄉成立了領導征糧的支前委員會,負責農村糧食的征購。這一任務的落實需要 依靠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員協助,因此,原有的保甲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留。但支前委員 會在征糧中更注意發動鄉、保中的貧雇農積極分子。隨著形勢的發展,支前委員會逐步打破了 原有的保甲編制,開始以鄉為單位征糧;同時,根據各鄉征糧情況和政權力量的強弱程度進行 干部的調配。通過征糧支前運動,農民特別是貧雇農中的骨干、積極分子成為鄉村社會中的一 股新興力量,逐漸走上農村社會改革的舞臺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其次,通過發動農民開展剿匪反霸等運動,啟發群眾的覺悟。新解放區農民覺悟的提高需 要一個過程,因此縣政府一般要求區鄉干部深入農村進行宣傳,使農民懂得新政府是為人民服 務的機關,是堅決保障人民利益的。在此基礎上,發動以貧雇農為主體的群眾,開展清匪反 霸、減租減息運動。農村中的劣紳、惡霸、舊政權的頑劣勢力、國民黨特務、反動會道門和反 動黨團骨干等敵人都受到了堅決打擊和鎮壓。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協會和民兵組織逐步建立起 來,為摧毀地主階級的鄉保政權、建立人民的鄉村政府奠定了基礎。 

  再次,召開群眾大會,揭露舊保甲制度的反動性,發動群眾控訴犯有罪行的舊保甲人員。 會上,一般先經過群眾對舊保甲人員的控訴,揭發其罪惡事實,令其登記全部敵偽組織、物資 和武器。對舊保甲人員按各人不同情況分別處理。其中,傷人性命的犯罪分子及特務分子又不 悔過自新者,逮捕法辦;犯有嚴重貪污勒索罪行,使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舊保甲人員,在 搜集確實證據后,交人民法庭判處;對作惡不多、貪污不大的舊保甲人員撤銷其工作,并給以 戴罪立功的機會;對舊保甲人員(特別是甲長)中比較正派、無貪污勒索行為者繼續留用, 在工作中加強改造。  2 

  最后,在農民協會組織的基礎上,進行劃鄉和建立鄉政權的工作,徹底廢除保甲制。一般 而言,將區公所改為區人民政府(有的地區在縣政府下直接設鄉鎮政府)。鄉人民政府為基層 政權單位。鄉的劃分,主要依據便于生產、便于聯系群眾的原則,適當照顧地形和交通條件, 一般是以24保劃為一鄉。  3  在鄉以下設立村(就是過去的甲),一般以過去的12個甲合 并劃為1個村。  4  在群眾發動比較好的鄉,在鄉農民協會會員大會或農民代表會議上民主選舉 鄉政府委員會,成立鄉人民政府。 

  經過上述幾個方面的工作,無論是在政府基層組織機構的設立上,抑或在行政區劃的重新 調整上,還是在農村秩序的維持上,保甲制都沒有存在的基礎和載體了,取而代之的是鄉人民 政府和鄉村農民協會組織。 

  二、以土改為中心的群眾建政19501953年)

    相關鏈接 - 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 兩彈一星歷史研究 - 人民網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政府網 - 全國政協網 - 中國網  - 中國軍網 - 中央文獻研究室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當代中國研究所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京ICP備06035331號
    地址: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郵編:100009 電話:66572307 Email: gsw@iccs.cn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越南小妓女BBwwBBww,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妓女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