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視角下1959年西藏反動上層發動的全面武裝叛亂
——美、印、蘇三國的角色與行動比較
摘要:二戰后,隨著“杜魯門主義”的提出,國際關系進入冷戰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采取“一邊倒”外交方針,美國為了對付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圍繞1959年西藏反動上層發動的全面武裝叛亂采取了一系列行動,構成了對中國的遏制政策的一部分。與此同時,獲得民族獨立不久的印度,全盤繼承英帝國主義的殖民遺產,在加緊侵占中國領土的同時,也在十四世達賴集團武裝叛亂失敗后逃亡印度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中蘇關系經過一段“蜜月期”后,隨著1956年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友好關系逐漸破裂。蘇聯在西藏反動上層發動的全面武裝叛亂及邊境沖突上采取支持印度的立場,成為中蘇關系惡化的一個征兆。這一過程中,也伴隨著美國、蘇聯對作為“中間地帶”國家代表印度的爭奪。通過1959年西藏反動上層發動的全面武裝叛亂和邊境沖突可以看出,兩個陣營、兩極理論并不能恰當地解釋當時的國際關系,毛澤東關于“中間地帶”的劃分更加符合當時的國際現實。
全文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