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首頁|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史網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重要新聞 | 影像記錄 |  教育指南
中國概況 | 人物長廊 | 大事年表
國史珍聞 | 圖說國史 | 國史辨析
專題研究 | 理論指導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征文啟事 | 學 者
學術爭鳴 | 學科建設 | 文化史 | 國防史 | 地方史志 | 學 會
論點薈萃 | 人物研究 | 社會史 | 外交史 | 海外觀察 | 境 外
特別推薦 | 文 獻 | 統計資料
口述史料 | 圖 書 | 政府白皮書
檔案指南 | 期 刊 |  領導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地方史/志 >> 地方史專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安徽金寨梅山水庫移民安置研究
發布時間: 2020-09-04    作者:張亮    來源:國史網 2020-07-25
  字體:(     ) 關閉窗口

  梅山水庫位于安徽“金寨縣境的史河上游,壩址在大、小梅山之間。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970平方公里。上游山區的吳店、西河、皮坊等站常為暴雨中心”?!?950年5月,淮河水利工程總局進行了史灌河流域查勘,提出上游建梅山水庫的意見。11月,治淮委員會又組織有關專家教授進一步復勘。1951年4月,第二次治淮會議決議的《治淮方略》和1952年度工程要點中,確定興建史河梅山水庫。1951年6月底,組織梅山水庫設計工作隊,著手編制水庫設計文件,進行地質勘探和水庫測量、水文測驗等工作。1954年3月,水庫工程建設正式開工”。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治淮工程大型水庫建設中,梅山水庫建造時間雖晚于佛子嶺水庫,但總庫容卻是佛子嶺水庫的4倍多(梅山水庫的總庫容為23.36億立方米,佛子嶺水庫為5.01億立方米)。根據1957年的統計,建設梅山水庫時,“被淹田地33005畝,被淹經濟作物1925畝,被淹其他經濟作物725畝”需要進行補償;還需轉移“群眾8048戶34342人,外有機關人口1176人”。被淹沒鄉鎮之一的金寨鎮(又稱金家寨)曾是民國時期金寨縣的老縣城,也是抗戰時期安徽臨時省會所在地。因此,從移民數量、安置任務上都給當地政府帶來很大的考驗。

  “水庫移民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大量出現的一種新型移民?!痹诖酥盁o經驗可循,移民安置涉及面廣,是一項難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工作。梅山水庫移民安置工作“自1954年開始,至1956年11月基本完成”。整個過程較好地兼顧了移民與安置、生產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做到了邊宣傳、邊生產、邊施工、邊遷移。移民安置進程大體經歷了宣傳動員、補償評定、移民搬遷、生活安置和生產恢復等過程。本文以移民安置文件、工作總結等相關檔案資料為基礎,探討了梅山水庫移民安置的過程及特點,以求教于方家。

  一、移民的思想狀況與宣傳動員

  “1953年,中共安徽省委、治淮委員會、中共六安地委會同金寨縣組成調查隊,對梅山水庫蓄水后淹沒的土地、實物,需要遷移的人口,以及安置區的安置條件全面調查”?!?953年春,中共金寨縣委抽調干部15人,中共六安地委從整黨工作隊中調來干部12人,組成梅山水庫移民工作隊。工作隊由石林珠(原中共六安縣雙河區委書記)、龔世仁(縣民政科副科長)帶領在胡店鄉開展移民動員試點”?!?954年春,梅山水庫移民委員會成立,中共金寨縣委副書記榮成富任主任,石林珠任專職副主任,何順凱(地區民政局副局長)兼任副主任,縣直屬機關有關單位負責人和移民區區委書記任委員。此間,中共六安地委從各縣抽調區委副書記、副區長和鄉干部60多人,移民工作隊總數達100多人。1956年開始興建響洪甸水庫。為了領導兩水庫移民工作,梅山水庫移民委員會改組為金寨縣移民委員會。中共六安地委又增派干部60多人,此時參加兩庫移民工作隊員共160多人?!泵飞剿畮煲泼癜仓檬紫仁峭ㄟ^摸底、宣傳動員等前期工作,對移民做了細致地調查與分析,準確地掌握了群眾的思想狀況。

 ?。ㄒ唬┤罕姷乃枷霠顩r

  根據調查發現,群眾的思想顧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故土難舍,不愿異地搬遷

  俗話說:“住慣的村不嫌窮,住慣的坡不嫌陡”。由于多年在聚居地的生活形成了穩定的人際關系和鄉土觀念,遷居他處人生地不熟,大多數群眾“怕上北方去,主要是怕生活上不習慣,耕作技術不一樣,所以普遍存在著‘情愿上山頭,不愿下北首’的思想”。半淹戶群眾也普遍不愿外遷,不愿放棄自己未淹的小塊生產田地。還有群眾“認為大河水大攔不住,水庫造不起來,即使造起來,水也不一定會上到我這里;普遍存在著‘天塌壓大家,要搬大家搬’,‘水庫關水后,看看水到那(哪)里,我再搬也不遲的觀望態度’”。

  2.對安置后的生產有疑慮

  金寨縣山多地少,淹沒的大多為峽谷間的畈區、灣地,土質好、水利便利,外遷或就地后靠改變了原有的生產環境或生產方式,廣大群眾對擴大山區生產缺乏信心,怕生活沒有出路。在安置方面,梅山水庫移民委員會(以下簡稱移民委員會)雖然提出在山區發展畜牧業、種植樹木等,但群眾對此持異議或謹慎態度,“認為發展畜牧,山上豹子多,也沒有畜糧,栽樹造林,培養經濟作物,時間太長,遠水救不了近火”;“水庫千篇好,窮山頭活不了”;“無勞力的烈、軍屬和鰥、寡、孤、獨戶,怕上山走不動路,生產沒保障”。

  3.部分群眾的補償要求逐漸增多

  淹沒區移民的土地等實物補償,主要按1953年政務院頒布的《國家建設征用土地辦法》執行,但由于該辦法對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缺乏具體政策,使得“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工作無法可依,既無統一的政策,又無統一的標準”。因此,移民戶“在登記評產時,有的想占便宜,要政府多補償,就多報田地產量;有的怕多繳農業稅,多賣余糧,就少報田地產量;有的想多報,怕政府追繳農業稅,想少報,又怕自己吃虧,進退兩難,徘徊不定”。

  1954年11月第一期移民完成后,在第二期移民工作中,移民委員會對群眾的思想狀況做了進一步調研后發現,除了半淹戶不愿外遷和群眾對搬遷后的生產有顧慮外,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隨著移民搬遷工作的推進,部分群眾的安置要求開始增多,有的“移民想淹田賠田,淹地賠地”,“害怕到山區勞動吃苦,有的強調自己年紀大,走不動路,有的裝病”,要求遷往梅山等市鎮;還有少數群眾講究房屋住址、出場“,認為將來要實行社會主義,田地、山場好壞是大家的事”,但“房屋、住宅、出場將來也是私有的,必須要好些。如兩灣鄉第五選區移民因安置地點大竹園的山場有些高”,便不愿遷過去。

  移民委員會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教育和宣傳移民安置政策,大多數群眾的思想問題得到了解決,保證了移民安置任務的順利完成。

 ?。ǘ┬麄鲃訂T

  中共金寨縣委按照中共安徽省委和水利部治淮委員會修建梅山水庫的部署,“把移民動員、安置工作列入了議事日程,作為移民地區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移民工作隊在區、鄉掛職,實行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由于水庫移民宣傳動員期間正值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階段,移民委員會在宣傳動員工作中將移民搬遷與農業合作化建設結合起來,充分激發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熱情,消除了移民的思想顧慮,“使廣大移民在政治覺悟提高的基礎上達到‘戶戶愿意搬家,人人安居樂業’”。

  1.講清政策并采取正確的工作方法

  宣傳動員期間,移民委員會在工作中貫徹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以說服教育為主,反對強迫命令,強調“任何強迫命令和官僚主義的做法都是錯誤的”?!皠訂T移民搬遷正值農村合作化高潮期間,‘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成為農民的行動指南,‘走社會主義光明大道’是社會輿論中心”。在宣傳過程中,移民委員會首先強調了修水庫的重要意義,“以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為主要內容,說明修水庫是社會主義建設,為農業集體化創造條件,如灌溉、發電、建立工廠等。教育群眾暫時困難服從長遠利益,說明‘天下農民是一家’,小利益服從大利益,一戶搬家,千戶安樂,并列舉過去淮河兩岸,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實際例子來啟發教育”,告訴群眾“修建水庫,是整個治淮工程中的一部分,修好水庫可以使水庫下游六十三萬畝田地年年豐收,我們應該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其次,在宣傳內容中,移民委員會進一步表明政府做好安置工作的決心和態度,表示一定把群眾安置好,使群眾“有生產門路和生活出路”。再次,“在移民動員中期,宣傳、貫徹‘國家不浪費,群眾不吃虧’的賠償原則和‘就近遷移,組織互助合作,發展山區生產,解決移民長遠生活’的安置方針”,做好賠償補助,落實安置地區。最后,在貫徹執行人口遷移安置方針政策的同時,移民委員會大力宣傳集體生產的好處,提出“人多力量大,困難就不怕”“大家一條心,荒山變成金”的口號,幫助群眾樹立生產生活的信心。經過“算水庫建成后經濟效益賬,啟發移民‘作貢獻,顧大局’。絕大多數移民憧憬‘耕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和‘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社會主義新生活”。

  在宣傳動員過程中,對遷移抵觸情緒較大的群眾,移民委員會除耐心地進行說服動員外,還“采取先易后難的做法”,因為少數抵觸情緒較大的群眾“在大多數人的搬家影響下,往往會愿意搬的。如金寨鎮、墩塘等鄉采取這種做法都很有效”。在遷移過程中,移民委員會還注意保持原有互助合作和村落的集體形式,使他們能更快地融入安置區的生產生活中。

  2.注重對安置區居民的思想教育

  在安置過程中,移民工作隊“對(安置區)居民要說明移民是為了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幫助移民安置就是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當地各級政府還召開了安置區居民代表會議,組織安置區群眾到移民區迎接移民,減少移民的心理隔閡。安置區群眾“普遍的扛著旗子、打著鑼鼓,奏著民間的樂器,以此表示歡迎。藥岺鄉居民中的男女老幼在移民搬家的那一天都一起到離家數里外的地方去慰問迎接。東蓮花安置鄉為了迎接移民,在未搬到時就給移民新居貼好了紅門對子,掛好燈籠。等到搬到時,他們又組織了聯歡會”。

  經過宣傳動員,絕大多數移民表示一定服從國家安排,有的移民還表示:“淹沒田地補山場,淹掉舊房蓋新房,這全是為的社會主義建設,我們咋能不搬呢”。據1954年第二期移民工作簡報統計,“移民參加會議直接受教育的成年人約占整個移民數80%到90%以上,再加上社會力量的宣傳,移民意義及其方針政策已家喻戶曉、人人知悉”。當然,故土難離的思想情緒在整個移民過程中都客觀存在,移民干部通過深入群眾,一戶一戶地去做思想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宣傳動員工作。

  二、移民搬遷及安置進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水庫移民問題大多是通過土地置換的方式進行,不僅要解決移民搬遷問題,還要解決其生產園地問題,做好安置工作。這對于山多地少、耕地不足的山區而言尤為困難。因此,在遷移模式上,移民委員會主要采取就地后靠、異地搬遷和分散插隊等方式。

 ?。ㄒ唬┚唧w推動方法

  1.分批進行

  分批進行主要是指根據梅山水庫工程建設的進度,特別是水庫蓄水的高度分批次進行移民安置。1953年春,金寨縣胡店鄉進行試點。1954年7—11月,金寨縣楊灘、平原、關山、朱畈四鄉開始實施第一期移民工作。11月后,第二期、第三期移民工作開始實施。分批進行移民工作一方面減少了遷移的困難,另一方面,前期的移民工作為后期工作積累了經驗,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群眾的思想顧慮。

  2.農業安置為主

  移民委員會在安置移民過程中,以農業安置為主,采取就地后靠等方式重新調整了移民的生產用地,同時適當發展二、三產業來進行安置。在安置過程中,移民委員會考慮了大部分原手工業、服務業從業者的意愿,將“金寨鎮之手工業、服務業遷移一部分至梅山,一部分留于附近小鎮;純商業戶除動員一部分轉業外,其余遷移至附近小鎮繼續經商;搬運、海員工人,在金寨附近洪水位以上成立碼頭,遷移至碼頭仍從事搬運等職業,約可安置1813人”。

 ?。ǘ┰u定補償標準和落實移民生活補助

  梅山水庫移民補償標準的評定于1954年11月底基本完成,“補償項目,計有房屋、搬家費、墳墓、鍋臺、石滾、牛欄、豬圈、廁所等”。采取的辦法是自報、互批、區委批準,“但在未全面開展前,每個鄉都議好三個到十個典型房屋等價格,經縣移委會研究批準,以作標準……根據現有材料來看,補償價格,基本上合乎上級指示‘國家不浪費,群眾不吃虧’的原則”。

  1.評定補償標準

  一是關于淹沒區耕地和山地經濟作物的賠償。1955年9月28日,水利部治淮委員會《關于審批梅山水庫淹沒區移民賠償預算的意見》提出了不同水位高程的賠償標準:“稻麥田及灣地在10年一遇蓄洪水位123.9米以下者(包括常年蓄洪水位以下的),經常在水下或受淹機會較多,可按年產值的4年總數全部賠償。10年一遇蓄洪水位123.9米到20年一遇蓄洪水位128.0米之間田畝,平均10年或10多年內淹沒一次,其余年份不受淹,可比照全淹情況按年產值4年總數的五分之一賠償(后改為賠4年的秋季,午季不賠——編者注)。20年一遇蓄洪水位128.0米以上,受淹機會更少,可不賠償。受淹年份的損失由生產合作社在常年收獲中自行解決。山地茶、竹、桐子等經濟作物在50年一遇蓄洪水位以上的不賠?!?/p>

  二是關于房屋、豬圈等的賠償?!懊飞綆靺^移民中有8000余農戶,淹沒瓦房每間補償150元,有豬圈的3000余戶,每戶賠償7.8元;另有3000余戶移至山區,為防止野獸損害牲畜,每戶補3.9元給予照顧?!?/p>

  值得一提的是,在評定補償標準時,移民委員會對貧農、中農、富農和地主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以房屋拆遷為例,“對貧農的補償必要的給予了適當的照顧,對中農的補償堅決的做到不侵犯利益,對富農的補償采取了適當的限制。實際上房屋補償價格貧農平均每間是87.83元;中農平均每間是90.71元;富農平均每間是87.36元;地主平均每間是80.66元。同時,富農、地主在補償數量上每人以不超過0.7間為限”。

  2.落實移民生活補助

  在執行生活補助原則時,移民委員會強調,要“以原有生活水平為標準不升不降,多淹多補、少淹少補、不淹不補”。其計算方法主要依據原生產總產量及新生產園地的收入情況,逐年補償,達到原生產總產量時取消補助,“即純收入與新生產園地的收入數對比,缺者補助,補助年限一般是三年至五年,個別的可超過五年。對原產量過低戶和沒糧戶,可給予適當照顧”。

  1955年9月28日,水利部治淮委員會在《關于審核梅山水庫淹沒區移民賠償預算的意見》中規定:“非農業人口轉入農業生產及無勞動力軍烈屬的照顧,應在預算內增列經費予以妥善安排?!?957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在《對響洪甸水庫移民安置補償計劃審核意見》中核定:“生活補助費,按當地較低生活水平,以每人每年收入66.16元為標準,補助6年”。不過,梅山水庫移民生活補助費只兌現了兩年。1954—1957年,梅山水庫淹沒賠償和生活補助費預算為1539.09萬元,實際撥付1030.38萬元,占預算的66.95%,其中生活補助預算642.24萬元,實際撥付192.02萬元,占預算的29.90%。淹沒賠償和生活補助費未能完全得到兌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移民的生活和后續生產的恢復。

 ?。ㄈ┌徇w過程

  由于思想動員工作做得比較細致,絕大多數移民在遷移和安置方面都能積極配合?!敖鹫?、萬沖兩鄉由于搬家前,開了一系列會議,進行了思想教育工作。結果,萬沖鄉在一天內即全部搬完,金寨鎮也搬得很快。搬家時,所有移民都喜歡地到安置地點?!睋y計,截至1955年5月,“全淹沒區需要搬家的是5956戶,現在已搬了的是4098戶,占需要搬家總戶數的68%。第一期四個移民鄉需要搬的總戶數是958戶,現在已經搬了900戶,占其需要搬的總戶數的93.9%。第二期26個鄉需要搬的總戶數是4998戶,現在搬了3198戶,占其需搬的總戶數的64%”。不少鄉的移民提出了“早搬家、早開荒、早支援社會主義建設”的口號,在這一口號的號召下,大家互相挑戰,掀起了搬家熱潮。正是由于移民的積極配合,使水庫建設工程進展順利。1956年1月12日,“淮河支流史河上游梅山水庫的連拱壩比原定計劃提前109天全部澆筑到頂”。

  在移民搬遷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第一,發揮黨員領導干部的示范作用?!耙泼竦貐^的黨、團組織,號召黨員、團員和干部帶頭搬遷,并作為一條組織紀律”?!耙驗楦刹渴侨罕姷钠熳?,只有干部帶頭,群眾才不致觀望。墩塘鄉第一選區的22戶移民,原本都想過了午季才走。后來,因該選區馬伯平等七個干部帶頭搬家,而原來不愿搬的22戶移民也就馬上跟著搬了?!钡诙?,爭取安置區群眾的支援特別是精神上的支援。安置區群眾熱情的接待和生活上的幫助打消了移民的畏難情緒?!坝行┑胤?,如東蓮花等鄉,還事先給移民種好菜秧子,使移民搬到新居就有菜吃。這樣做,花錢不多,但給移民的精神鼓舞是很大的?!钡谌?,建立一定形式的搬家組織,幫助移民進行搬遷、聯絡,讓移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岸仗猎诎峒抑?,組織移民建立了聯絡站、茶水站。聯絡站的任務是:統一支配勞力搬家,聯絡雙方情況。這些組織在搬家中都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p>

  (四)修建安置房

  1.方法與進度

  安居與生產是水庫移民需要面對的問題,解決移民住房問題是保證移民順利搬遷的前提?!吧w好移民住房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在正式搬家前必須蓋好房屋,防止舊房已毀,新屋未蓋,造成流離失所?!卑仓梅康男藿ㄅc移民搬遷、水庫建設大體同時進行,各鄉蓋房進度大都按照計劃推進?!皩ιw房子的領導方法,原則上都是發動群眾自蓋,由干部幫助檢查指導。群眾的蓋房子方法80%是包工蓋,其余不外兩種,一是自蓋,一是以籌備建設委員會為領導,組織勞力互助起來蓋?!?/p>

  1955年4月,移民委員會對安置房的修建情況進行了統計,“整個淹沒區現在總動工的有11291間,占原計劃蓋的房子總數15259.5間的91.437%;在總動工的房子中已完成的有5714間,占計劃蓋房子總數的37.4%”。到5月再次進行統計時,盡管只過了1個多月,但蓋房進展迅速,大部分房屋已蓋好?!罢麄€淹沒區,計有374間房子未蓋”。無論是從動工數量還是從完成的工作量上看,修建安置房工作的進展與移民搬遷工作的進展大體上相適應。

  2.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安置房的修建以政府出資、群眾自主安排為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由于施工工人的技術較差,安置房屋的質量達不到要求,存在返工現象;二是部分工人“存在著混錢、混飯吃的思想,工人與移民經常因蓋房子問題吵架”。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移民委員會加強了對修建安置房工作的領導:一是健全工人組織,“按地區遠近情況,把工人組成小組,統一領導”;二是加強對工人的思想教育,強調修建水庫的重大意義,加強安全勞動紀律教育,“加強對工人的社會主義教育,消除有些工人單純的資本主義營利觀”;三是提高工人的技術水平,“請有技術的工人講解蓋房子的經驗、技術,并組織技術低和無技術的工人參加學習”;四是開展勞動競賽,比質量、比技術、比節省、比覺悟,加強技術交流,同時加大檢查力度,“組織移民、工人檢查組,實地檢查房屋的施工情況,并邊檢查邊糾正”??傮w而言,1954—1956年梅山水庫移民安置房的建設基本解決了移民的住房問題,在移民中產生了較好的影響。

 ?。ㄎ澹┥a園地的落實與調整

  1.落實生產園地

  梅山水庫移民的安置原則是“就近遷移,組織互助合作,擴大山區生產,解決長遠生活”。梅山水庫“應搬遷城鄉居民8737戶,38882人”?!鞍仓迷诒究h農村的農業戶6370戶,28624人;安置在梅山鎮及古碑、南溪小集鎮的非農業戶436戶,1689人;投親靠友出縣安置的113戶,497人;其余1818戶,8072人就近遷居庫區洪水位以上地帶”。從統計數據上看,需要進行農業安置的包括安置在本縣的農業戶28624人和就地后靠的8072人,兩者占遷移人口的94.38%。

    移民委員會原計劃按照人均5畝生產園地的標準落實移民的生產土地問題,以此為標準,需要生產園地18萬畝以上,實際工作中也達到了這一要求。據1955年的統計,“移民生產園地共有187397.134畝。其中屬于居民入股的有73529.27畝,屬于公田公地的14972.14畝,屬于征收的9552.1畝,屬于征購的17356.66畝,屬于半淹區合并的71987.018畝”。

  對于生產園地,群眾較為滿意。據移民委員會對第二期移民工作的統計,除“三個選區六百個移民因對原固定的安置地點不愿去以外,其余各區鄉均已全部去固定的安置地點,且已把生產園地盡分到戶”“,平均每人可占有生產園地6.38畝”。各鄉移民生產園地人均占有田畝數存在一定差異,兩灣、陳沖、槐灣等鄉人均不足4畝(詳見下表)。??????????????????????????????????????

  資料來源:金寨縣梅山水庫移民委員會:《將近一年來移民工作初步總結:金寨縣第三次移民代表會議文件》,安徽省金寨縣檔案館:0003-XWB-1955-Y-00022-000013。

  2.完成生產園地的調整工作

  移民委員會原來定的標準是每人5畝生產園地,后根據實際情況對生產園地進行了調整,由5畝變為8畝,這項工作自1955年開始啟動。移民委員會對生產園地的調整主要針對“社內每人占有山場現不足五畝,而今后亦不能發展到八畝者”。

  1956年11月,中共金寨縣委對移民的新生產園地進行了全面復查,總體上符合移民安置要求,“僅個別地方由于安置過稠,生產園地不足,需重新遷移的計有163戶698人”,這163戶約占移民總數的1.90%?!捌溆嘣诎仓玫膱@地上,從發展眼光來看,基本上沒有問題,但由于園地均系山場,坡陡土瘦,不適宜于發展農業,今后發展生產主要是林業、特產、畜牧業,眼前收益較小,因而移民生活恢復較慢,補償時間需要7年至8年,生產投資數量也較大”。在維護穩定的基礎上,中共金寨縣委提出僅對上述1.90%安置過稠的移民進行重新遷移安置,其余建議“通過延長補助時間,增加生產投資來解決”移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梅山水庫移民安置正值農業合作化高潮時期,當地政府積極組織庫區移民辦農業合作社(檔案中簡稱移民社——筆者注),發揮集體互助的力量解決移民暫時的困難,鼓勵擴大耕地面積,著力推進生產的恢復。例如,“隊內社員原來缺乏農具,沒得吃,住的房子漏,因之其生產情緒受到影響,隊內為解決這些問題預支了一部分生產資金”,移民社的興辦解決了部分移民在生產生活中的困難。

  在擴大耕地面積上,移民委員會做了具體規定,“要求移民每人開一畝荒,居民每戶開一畝荒。此數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在開荒中,要注意水土保持”;鼓勵種植各類經濟作物,梅山庫區環境適宜生長的經濟作物包括用材林、經濟林,前者如馬尾松、杉等,后者包括板栗、油桐、茶、桑等。通過上述舉措,移民在安置區逐步恢復了生產。

  三、移民安置初顯成效及遺留問題的解決

  水庫移民是一個系統工程,梅山水庫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批建設的水庫,在移民安置工作中走在全國前列。

  (一)初顯成效

  1.增強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

  黨的領導是移民安置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在移民安置工作中,中共金寨縣委、縣政府通過移民代表會議、黨團組織會議、安置區居民會議等,對群眾就過渡時期總路線、修水庫的意義和移民相關政策等進行了廣泛宣傳。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教育,廣大移民提高了思想認識。大多數移民已認識到:移民是為了社會主義建設,應該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支援建設。

  由于較好地貫徹執行了移民的方針政策,加強了黨的領導,進一步增強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部分群眾過去對移民政策有不少顧慮,如“怕往北方遷”“政府不給補償”等。通過開展移民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和移民工作的推進,大部分群眾對移民安置政策更加了解,各種顧慮逐步消失,對各項移民方針政策也十分擁護。例如,雙河鄉一位群眾經過宣傳教育后說:“從前我一聽到移民,心里就撲撲跳,哪知道移民政策這樣好”;黃鵠鄉一位群眾說:“人民政府對我們真負責,淹了舊房賠新房,還把我們變成了大家庭(指合作社)”;麻河鄉群眾在“中堂”上寫著:“共產黨愛人民,建筑水庫除災害,淮河兩岸保豐收,內外交流通八達,從此生活樂無邊”。

  2.促進了山區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在移民工作開始時,移民普遍缺乏信心,認為到山區生產困難。經過社會主義和修水庫意義的宣傳教育后,有的移民說:“過去說山區不能到社會主義,這回修水庫還要早到咧!”有的移民說:“在毛主席領導下,到處花是一樣紅,搬到哪里都能過社會主義”。特別是了解了山區生產的實際情況后,移民逐漸感受到山區生產門路的廣闊,“從而增加了和鼓起了上山生產的信心、情緒,愿意早日遷移,早日開荒生產”,“只要好好干,荒山一樣能叫吃飽飯”;“今天我養樹,明天樹養我,有樹就好,樹就是寶”??傊?,“梅山地區移民,由于安置地區各級黨組織積極領導,發展了多種經濟生產,提高和改善了生活,大部分都已樹立安家樂業思想,穩定了生產情緒”。

  3.推進了農業合作化運動

  “由于遷移,使移民群眾原來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解體,在搬家、蓋房等工作中增強了他們的集體勞動的習慣?!痹谝泼襁^程中,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合作社的建設,將移民安置與辦農業合作社相結合,將農業合作社的重點放在移民群體上,積極組織移民參加農業合作社,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954年,農業合作社剛創辦時,梅山水庫移民入社人數就達到了一半,從移民入社數和移民總數的比例來看,根據三合、雙河、百花等18個鄉的統計,“參加社的移民共為2508戶,10657人,占該十八個鄉的移民總戶數49.9%,占人口總數50.7%”?!盀榱烁玫慕M織移民入社,在有農業社也有農林社的安置地區,若力量不足或有矛盾時,則非移民辦社力量要服從于移民辦社,可停辦非移民社,以集中力量辦好移民社”。這樣做有利于移民搬遷安置后在生產時發揮集體的力量。

  4.統籌兼顧了群眾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

  歷史上,淮河流域災害頻繁,特別是南宋黃河奪淮入海以來,泥沙淤塞,淮河的排泄能力被削弱,旱澇更替。據不完全統計,從1194年至1855年,“每百年要發生70多次洪災,有時幾乎是年年有水災”;從1855年至1948年的90余年間,“淮河干流共發生14次較大洪水,平均七年一次”。以梅山水庫為代表的淮河大中型水庫群的建成變水害為水利,發揮了顯著的防洪灌溉作用。

  在綜合利用上,梅山水庫兼有水力發電、城市供水、航運、水產養殖和文化旅游等綜合功能。1958年,安徽省以佛子嶺水庫、梅山水庫、磨子潭水庫、響洪甸水庫、龍河口水庫為水源建成了淠史杭灌區,它溝通了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實現了水資源的科學利用和全流域規劃?!颁氖泛脊鄥^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也是目前僅有的跨兩省的大型灌區,涉及范圍14.1萬平方公里,受益范圍涉及安徽、河南兩省4市17個縣區,1330萬人口?!边@一灌區的形成與皖西人民的犧牲奉獻是分不開的,修建水庫淹沒了大量良田,大量移民異地搬遷?!氨谎屯恋亟^大部分是沿河兩岸畈田、灣地;土質好,水利方便,產量較一般地區為高。沿河地帶毛、元竹和茶等經濟作物出產亦較豐富”。1964年,劉伯承元帥視察皖西,參觀后寫下這樣兩句話:“淠史杭是這一地區廣大群眾作出光芒萬丈的基本建設,給予子孫的長遠幸福和全國的雄偉示范”。據1973—1975年的統計,“梅山水電站的裝機容量相當于解放前安徽全省總發電量的三倍半,強大的電流注入華東電網”,“連續十年完成和超額完成發電任務”,有力地支援著社會主義建設。

  (二)解決遺留問題

  當然,由于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移民安置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由于耕地質量差、產出率低、植樹造林周期長,使得部分移民溫飽問題難以解決,加之產業結構單一,一些移民的生活水平低于區域平均水平,出現個別移民重遷、返遷現象。又如,“1958年,因興建下游灌區,梅山水庫提高了汛期限制水位和正常蓄水位。對提高蓄水位后的新的淹沒賠償和移民安置未能及時處理”。

  這些問題在同時期大中型水庫的移民安置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關于移民賠償、補助費問題,“1985—1988年,淮委分4年歸還所欠移民賠償、補助經費1345.29萬元,由縣庫區治理辦公室管理,專用于扶持庫區移民生產和移民生活困難補助;酌情扶持安置移民集鎮公共建設”。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頒布《安徽省水利水電建設征用土地及移民安置辦法》,梅山水庫提高蓄水位后的淹沒區域的移民安置得到逐步解決。上述政策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遺留問題的重視。

  通過對安徽金寨梅山水庫移民安置相關檔案的梳理,可以發現當地政府對移民工作是極為細致的,對群眾思想狀況、搬遷、蓋房、補償、安置生產做出諸多努力??傮w上看,梅山水庫的移民安置工作卓有成效。梅山水庫是皖西革命老區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淠史杭灌區的重要水源地。水庫建成后,在攔蓄洪水、防旱抗災、水力發電、生態養殖等方面綜合效益顯著,改變了皖西地區“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局面,同時為皖中地區提供了優質的水源,為區域內城市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在梅山水庫的移民安置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梅山水庫的移民時間早、人數多、涉及范圍廣,在移民政策實踐層面走在全國前列,移民工作為淠史杭灌區的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移民“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奉獻精神,孕育了淠史杭精神。當地政府在短短3年時間內完成了3萬多名群眾的安置工作,并且將移民與農業合作化運動結合起來,將分散的小農經濟發展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促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

 ?。圩髡吆喗椋輳埩?,歷史學博士,副教授,安徽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30601。

  本文發表在《當代中國史研究》2020年第4期,注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

    1. 新中國成立初期馬克思主義在新疆地區的傳播(1949—1955年)
    2. 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歷史考察及啟示
    3. 新中國初期城市私房改造政策探析
    4. 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省貫徹婚姻法運動考察
    5.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社會教育論析(1949~1952)
    6. 新中國成立初期軍隊建設方針探析
    7. 1949-1952年上海對外貿易狀況的變化
    8.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貸績效分析(1950~1957)
    9. 新中國成立初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路徑建構與現實啟示
    10. 新中國成立初期上海貫徹“四面八方”經濟政策的實踐與啟示
    相關鏈接 - 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政府網 - 全國政協網 - 中國網  - 中國軍網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當代中國研究所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京ICP備06035331號
    地址: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郵編:100009 電話:66572307 Email: gsw@iccs.cn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越南小妓女BBwwBBww,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妓女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