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幾點《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提到的我所了解的事實真相
最近翻了一下三聯書店2012年12月出版的吳敬璉、馬國川所著《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以下簡稱《二十講》。凡引自本書的話,只注頁碼。發現不符合事實之處頗多?,F將我參與的幾件事寫出,還其本來面目。其中有的早就澄清過,但現在又在書中出現,只好簡要復述。
一、所謂批判“商品經濟論”
《二十講》說:1979年3月國務院出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后,“一些支持改革前舊路線和舊體制的理論家、政治家趁機發動了對‘商品經濟論’的批判?!?65頁)其實這本書的第一個作者,早在1998年就這樣說過。他的另一個合唱者高尚全先生進一步引申:在參加《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時,“我主張把商品經濟的概念提出來??當時的阻力很大,有的同志不贊成,說這怎么能行呢?這變成資本主義怎么行呢?后來就找了20個思想比較解放的經濟學家過來開座談會。大家在座談中都認為應把商品經濟提出來。根據座談會的情況寫報告向中央反映。中央根據多方面反映和呼聲,下決心把商品經濟的概念寫進《決定》”。①
這有兩點要弄清楚。
一點是,關于商品經濟的概念是什么時候提出來的。往前說,1958年毛澤東就兩次運用過“商品經濟”的概念。一次是在《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問題》的講話中,一次是在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談話中?!拔幕蟾锩焙?,1978年6月中央召開全國財貿學大慶學大寨會議。在為會議起草文件時,曾考慮用不用“商品經濟”的提法。當時主報告的修改人胡喬木說,在西文中除俄文外,都是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沒有商品經濟的概念。他懂英文,也懂德文。為了處理得更周到,他還和一些搞外文工作的同志商量,一致認為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合起來就是俄文中的商品經濟,二者是一個意思??紤]到過去的情況,主要用前一個提法,但也可以使用后一個提法。在李先念的開幕詞中,就是兩種提法并用的。
另一點是,當時是不是展開“對‘商品經濟論’的批判”了呢?據我所知,不是展開批判,而是在與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相同的意義上進行了宣傳。時任國務院財貿小組副組長的鄧力群,1979年3月12日在國家經委企業管理研究班講話,題目就是《商品經濟的規律和計劃》。講話提出要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指出:“我們所說的商品經濟,既包括生產,也包括流通。發展商品經濟,要發展商品生產,也要發展商品流通?!薄鞍l展商品經濟,就要尊重商品經濟的規律,按照價值規律辦事,這是發展商品經濟的前提和基礎?!敝v話贊成斯大林說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沒有資本家參加的商品生產”,并補充說,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最根本的界限就是勞動力不是商品”。講稿于同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27日,鄧力群在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舉辦的第三期企業管理研究班上講話,題目是《談談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講話針對著把社會主義經濟分為兩大塊指出,“我們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統一的商品經濟。整個生產,包括消費資料的生產,生產資料的生產,都是商品生產;不僅在流通領域,或者說流通過程,而且在生產領域,或者說生產過程,價值規律都起調節作用。我們的這種提法,比起斯大林的提法,是大大前進了?!敝v話稿于同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人可能孤陋寡聞,“新八字方針”提出后,還沒有聽見過有誰批判過商品經濟。
二、關于十二大報告及其起草
《二十講》說:“負責中共十二大文件起草的一位理論家(本書的第一位作者在《自選集》中已經點名是胡喬木——引者注)授意起草組部分成員寫了一封給他的‘來信’,批評經濟學家關于發揮價值規律的作用、把企業辦成獨立的經濟實體、企業的經濟活動主要由市場調節、改革的實質是要建立商品經濟等意見?!焙鷨棠镜热说倪@種“努力獲得了成功,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認:‘我國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這樣一來,國有企業改革失去了方向?!?65 -66頁)其實,這不過是重復本書第一位作者在1998年說過的話。那時他的結論是:由于這封信,“結果使得十二大的政治報告在計劃與市場的問題上沒有取得進展”。②他的合唱者說:“1979年11月,小平同志剛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就受到‘左’的干擾,主管理論工作的一位領導同志甚至批發了五位同志給他的信,你看,反對改革的聲音多么大?!雹?/span>
事實如何呢?
起草十二大報告時,人們正在深入學習和宣傳鄧小平主持起草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氨仨氃诠兄苹A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是《決議》明確提出來的。起草十二大報告以此為依據是理所當然的。
不僅如此。在中共中央決定組織班子起草十二大報告前夕,鄧小平和胡喬木、鄧力群談話時說到:“最重要的,還是陳云同志說的,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市場調節為輔,全國一盤棋,主要經濟活動都要納入國家計劃軌道?!雹?/span>
有一點不妨提一下。就在討論報告初稿時,起草班子中有一位同志不贊成兩步走的戰略部署,不贊成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不贊成提倡艱苦奮斗。報告中央后,鄧小平、陳云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均表示不同意這位同志的看法,指示按原來確定的方針不變。
據筆者回憶,中央書記處會議、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十一屆七中全會討論報告稿時,都提出了一些修政意見,但對于包括計劃和市場問題在內的重要方針和提法,都是肯定的。
稍有點黨內政治生活常識的人都懂得,中央文件的基本精神和重要提法,都要由中央來決定,而不是起草班子愿意怎么寫就怎么寫的。何況許多足以說明情況的史料早已公開發表,時至今日還有人重復編造的謊言,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十二大報告關于計劃和市場問題的概述,是否像他的合唱者所說的,干擾了鄧小平1979年11月的講話了呢?看看鄧小平講話就可以看出:他的合唱者的說法不僅是對十二大報告的指責,也是對鄧小平講話的曲解。鄧小平在說了“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后緊接著說:“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雹萼囆∑矫髅靼装椎刂v了“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把十二大報告所講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說成是對鄧小平上述談話的“干擾”,不是太離奇了嗎?
現在簡要地介紹一下五位同志的信和信的主要內容。
1982年8月6日十一屆七中全會審議決定將報告稿提交黨的十二大審議后,胡喬木拿來一份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室編印的上送材料,讓參加起草經濟部分的三位同志和另外兩位有關同志好好研究一下,把意見寫出來。這些同志研究后寫了一封信,由林澗青、袁木、王忍之、有林、桂世鏞五位同志簽名,交給胡喬木,他批給了院辦公室。信是我起草的,有責任把它說清楚。
這封信共1100多字,主要有兩段。
一段是對社科院辦公室編印的材料“沒能全面地反映對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同意見”提出意見,認為“材料”名為“關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同意見”,但對于多數同志的意見卻未提及。比如不少同志認為,“我們過去的經濟體制確有統得過多、過死等弊病,需要進行很大的改革,主張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企業以不同的權利,主張運用價值規律和經濟杠桿,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等等。不過,他們不贊成把我們的現行體制說得一無是處,似乎三十多年來我們搞的是‘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的計劃經營方式’,搞了什么‘封建統制經濟’;不贊成取消作為計劃經濟基本標志的指令性計劃;不贊成把國營企業都變成‘獨立的經濟實體’?!薄安牧稀睂τ谶@些觀點,只字不提?!鞍堰@種沒有如實反映情況的材料上送中央領導同志,是不夠嚴肅的?!?/span>
被“材料”置而不提的這段話中,有的提法如關于指令性計劃等,由于后來情況的變化逐漸改變了,但在當時是符合實際、符合中央精神的?!吨泄仓醒腙P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也沒有說取消指令性計劃,而是說“要有步驟地適當縮小指令性計劃的范圍,適當擴大指導性計劃的范圍。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品中需要由國家調撥分配的部分,對關系全局的重大經濟活動,實行指令性計劃;對其他大量產品和經濟活動,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實行指導性計劃或完全由市場調節”。⑥《決定》在規定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前邊,還冠以“相對”二字。這充分說明,五位同志的信不僅同十二大報告的精神一致,同此后制定的《決定》的精神也并不矛盾,對此橫加指責毫無道理。五位同志信的另一段,是不同意用下定義的筆法,把社會主義的經濟概括為商品經濟或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信是這樣寫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它是極不相同的生產方式所共有的現象。從商品生產的共同性(即商品生產一般)來說,它所表示的只是人們作為商品所有者互相對待。用商品關系概括不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質,更概括不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實質。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只知道這些生產方式所共同的抽象的商品流通的范疇,還是根本不能了解這些生產方式的不同特征,也不能對這些生產方式作出判斷’。(《資本論》第1卷)在我國,盡管還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但是不能把我們的經濟概括為商品經濟。如果做這樣的概括,那就會把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之間共同占有、聯合勞動的關系,說成是商品等價物交換的關系:就會認定支配我們經濟活動的,主要是價值規律,而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和有計劃發展的規律。這樣就勢必模糊有計劃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和無政府狀態的資本主義經濟之間的界限,模糊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區別?!?/span>
論者指責,這樣說是否定商品經濟,是對“商品經濟論的批評”。在這里,論者混淆了兩個不同的論斷,即把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都要發展商品經濟和把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概括為商品經濟這兩個論斷混為一談了。
具體負責十二大報告起草的胡喬木,他所反對的也是把社會主義經濟概括為商品經濟,對于商品經濟他不僅不反對,而且是大力提倡的。筆者可以從親身經歷的事情中舉一個例子來說明。1977年上半年,中央決定召開全國城鄉商業學大慶學大寨的會?;I備期間,要為華國鋒起草主題講話稿,筆者參加了。胡喬木看過后,認為我們起草的稿子是寫理論文章的口氣,不像一個黨的主席所作的報告。他著手進行大修改,實際上是重寫了。他以商業為主題展開論述。人們都知道,商業是商品交換發達的形式,是與商品經濟緊密聯系的范疇。這樣論述不僅更貼近實際,而且更深入了。
那么,五位同志的信說不能用商品經濟來概括社會主義經濟,同中央文件的精神一致不一致呢?十二大報告不用說了,就同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和十三大報告比較一下吧。
十三大報告重申并進一步發揮了《決定》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概括,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并且指出了“需要明確的幾個基本觀念”,其中第一個就是:“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本質區別,在于所有制基礎不同。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在全社會自覺保持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可能,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善于運用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這兩種形式和手段,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雹呤置黠@,這兩個文件在講到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時,都有“在公有制基礎上”的定語,用以表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性質。胡喬木批發的五位同志的信,同這兩個文件有什么抵觸?又怎么“使十二大政治報告在計劃與市場問題上沒有能取得進展”,成了“反對改革的聲音”?
當然,對于計劃和市場之間的關系的判斷是有變化的。這種變化,正如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所指出的,“是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認識來源于實踐,把實踐放在前面,是符合認識論的。
三、1989年末至1990年提出“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是“回潮”“倒退”嗎?
《二十講》指責1990年提“‘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這個口號不妥當”(121頁)。而本書的第一位作者早在1998年就說過,1989年政治風波后提“‘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口號是從十二屆三中全會和十三大后退”。⑧他的合唱者說,“1990年,計劃經濟又回潮了”。⑨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其指責所向。
1989年6月9日,鄧小平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以上干部時說:“我們要繼續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這個不能改。實際工作中,在調整時期,我們可以加強或者多一點計劃性,而在另一個時候多一點市場調節,搞得更靈活一些。以后還是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雹?/span>
1990年12月30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指出:“積極發展社會主義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苯瓭擅裨跁h閉幕講話的第三個問題,即“關于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問題”。他說:“《建議》提出,要在今后十年中初步建立適應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并且提出了需要把握的若干要點。這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边@都是根據鄧小平“六九”講話的精神加以闡述的。
十二屆三中全所作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和十三大報告也是如此?!稕Q定》寫道:“實行計劃經濟同運用價值規律、發展商品經濟,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統一的,把它們對立起來是錯誤的?!薄秷蟾妗分赋觯骸吧鐣髁x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span>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講話說:“建立適應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和運用機制,既要遵循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又要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的特有規律。??我們既要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改變過去那種忽視市場作用、忽視價值規律的做法,同時要加強和改善國家的計劃管理和宏觀調控。堅持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是一項開創性工作?!?/span>
應該說,“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有區別,但并不很大,其共同點是主要的。因為兩個提法都指明計劃和市場相統一,強調在實踐中必須妥善地運用這兩種調節手段。硬把1992年上半年以前人們宣傳“計劃經濟和市場調節相結合”說成是什么“回潮”“倒退”是毫無根據的。
就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強調“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又強調“也要看到市場有其自身的弱點和消極方面,必須加強和改善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皣矣媱澥呛暧^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之所以強調發揮市場和計劃兩種調節手段的作用,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生產決定交換和分配?!霸谒兄平Y構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不同經濟成分還可以自愿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經營。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其他企業都進入市場,通過平等竟爭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導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機制化建設?!卑寻l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和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把運用市場和計劃兩種手段,發揮二者的長處,說成是“‘半統制、半市場’的混合體制”(4頁),純系新自由主義市場萬能論的陳詞濫調。
《二十講》還說什么“對于中國改革的目標,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主要是兩種不同的意見”。第一種意見主張“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并點出陳云持這種主張。另一種主張是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說“鄧小平顯然屬于后一個陣營”。并且說在當時“主張實行市場經濟的人們通常采取在政治上較為安全的方式,按照俄羅斯人的語言習慣,把市場經濟稱為‘商品經濟’,或者更加穩妥地稱‘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25 ~126頁)這段話根本不符合事實。事實是鄧小平對此問題的認識有個發展過程,而且俄羅斯人也沒有這樣的語言習慣。在俄文中,“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是并列的兩個詞。商品經濟,товарноехозЯйство;市場經濟,рыночноехозЯйство;рыночнаЯЭкономика。
說實話,我根本不同意此書的基本觀點,書中失實之處也不僅上述幾條。限于時間和精力只好到此為止。寫文章通常都要有個結束語。那就用標題“一個嚴肅的學者起碼要尊重事實”來代替吧。
注釋:
?、佟队脷v史唯物主義評價中國改革》,《經濟觀察報》2005年10月3日。
?、凇秴蔷喘I訪談錄》,《百年潮》1998年第2期。
?、邸队脷v史唯物主義評價中國改革》,《經濟觀察報》2005年10月3日;《深化改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炎黃春秋》2006年第9期,
?、堋蛾愒颇曜V(1905 -1995)》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頁。
?、荨多囆∑轿倪x》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頁。
?、蕖妒笠詠碇匾墨I選編》(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9~570頁。
?、摺妒笠詠碇匾墨I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7頁。
?、唷秴蔷喘I訪談錄》,《百年潮》1998年第2期。
?、帷队脷v史唯物主義評價中國改革》,《經濟觀察報》2005年10月3日;《深化改革是中國的唯一出路》,《炎黃春秋》2006年第9期。
?、狻多囆∑轿倪x》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6頁。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8、1432頁。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9頁。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頁。
《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頁。
《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227頁。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