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當代中國研究
俄國當代中國研究概況
主要研究機構
1.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
2.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3.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4. 國立莫斯科大學亞非國家學院
5. 國立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系
6. 國立遠東大學東方學院
俄國當代中國研究概況
在俄國,對中國的研究統被稱為漢學或中國學(cинология或китаеведение),向來是東方學(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俄國對當代中國的研究是俄國中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蘇聯至俄羅斯,俄國對當代中國史的研究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1.初始階段,20世紀50--60年代中期。曾創辦中國學研究所(1956年),出版《蘇聯中國學》雜志,內容涉及中國現狀的介紹。1959--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這項研究即停頓下來。
2.曲折階段,20世紀60 - 80年代初期。1970年出版《中國現代史(1917--1970)》,論及新中國建立后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對"文化大革命"期間老干部受迫害一事有所論述。
3.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1980年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97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克服了前蘇聯史學中的極端意識形態化的表現,使研究工作趨于正常發展的道路。研究著重在中俄關系史、鄧小平理論與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等方面。
在研究當代中國史的研究機構和人才都很具備的情況下,俄國出版了相當多的與當代中國史相關的著作。代表性的著作有:
齊赫文斯基的《我的一生與中國》、《重返天安門》;季塔連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的中國共產黨》(1949--1982) 、《在現代化道路上奮進的中國》;烏索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大躍進到"文化大革命"(1960 --1966)》;加連諾維奇的《中共內部政治斗爭史略》(1966--1969 )(莫斯科1988年版);梅利克謝托夫主編的《中國歷史》(莫斯科1998年版);皮沃瓦羅娃的《中國式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結果》(1999年版);杰留辛的《鄧小平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遠東問題》1994年第5期);巴札諾夫的《蘇中關系的歷史教訓與現實》(《近現代史》雜志1989年第2--3期);庫利克的《蘇中分裂的原因和后果》(莫斯科,2000年版);波爾加科夫的《鄧小平與中國的改革政策》(《遠東問題》1994年第6期)。
綜觀不同時期當代中國史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研究特點:
第一,俄國中國學研究涉足所有學科,呈現出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學科研究并舉的趨向?! ?br style="font-size: 10.5pt" />
第二,在經濟領域對中國的研究有擴展的趨勢。
第三,俄國中國學對中國問題的研究表現出越來越細化的特點。
在這方面可以列舉出許多例子,如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可以說俄羅斯中國學經濟研究成果的內容幾乎涉及了從宏觀經濟學到微觀經濟學的所有領域,涵蓋了中國的經濟方針和政策、經濟機制、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經濟結構與體制、經濟成分、所有制形式、具體的經營方式、產業結構、技術發展與革新、專業化與協作、資源開發與利用、經濟效益等各個方面。
第四,對歷史問題的研究與對當代問題的研究并舉,但更注重對當代問題的研究。除俄國早期的中國學研究外,蘇聯時期和俄羅斯近期的中國研究都加強了對當代問題的研究據統計蘇聯時期和俄羅斯近期對中國當代問題的研究比例分別為43·8%和52·6%。由此可見中國當代問題在俄羅斯中國學研究中所占據的重要位置。
第五,隨著時代的發展,俄國中國學研究隊伍在不斷擴大,成果數量也有較大的增加。這支隊伍已由集中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和喀山發展到全國各大城市。不言而喻,俄國中國學研究成果數量的增加幅度也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