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首頁|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史網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重要新聞 | 影像記錄 |  國史教育
中國概況 | 人物長廊 | 大事年表
國史珍聞 | 圖說國史 | 國史辨析
專題研究 | 理論指導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征文啟事 | 學 者
學術爭鳴 | 學科建設 | 文化史 | 國防史 | 地方史志 | 學 會
論點薈萃 | 人物研究 | 社會史 | 外交史 | 海外觀察 | 境 外
特別推薦 | 文 獻 | 統計資料
口述史料 | 圖 書 | 政府白皮書
檔案指南 | 期 刊 |  領導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經濟史 >> 行業經濟史
歷史沖擊下的工業集聚:來自156項工程的經驗證據
發布時間: 2022-12-13    作者:李天健    來源:中國經濟史研究 2022-01-15
  字體:(     ) 關閉窗口

  摘要:歷史沖擊是催生產業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規模報酬遞增和正反饋效應使得在歷史沖擊下形成的產業集聚得以自我強化,進而實現持續領先。本文考察了“一五”計劃時期實施建設的156項工程對中國工業集聚的長期影響,結果發現:第一,通過持續提升所在城市的工業集聚水平,156項工程能夠長期塑造中國工業集聚的空間格局;第二,156項工程作為一種歷史遺產在遠離港口的內陸地區被更好地繼承下來,對于內陸地區所在城市工業集聚水平的提升效應更強,這表明156項工程不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平衡了沿海與內地的發展差距,對于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實證結論在進行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研究156項工程對于工業集聚的長期影響和空間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全文見附件

  1. 歷史沖擊下的工業集聚:來自156項工程的經驗證據_李天健.pdf
  1. 156項工程與三線建設比較研究
相關鏈接 - 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政府網 - 全國政協網 - 中國網  - 中國軍網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當代中國研究所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京ICP備20023317號-2
地址: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郵編:100009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越南小妓女BBwwBBww,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妓女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