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在國防建設、工業建設和人民生活中,有著廣泛的使用。石油工業是國家工業化的先行工業,其發展快慢直接關系到國家重要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速度。1949年中國原油產量只有 12萬噸,經過艱苦的奮斗,到 20世紀 60年代中期,中國實現了石油自給的歷史性轉折,到 1978年,原油產量更是突破 1億噸,跨入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新中國成立后,陳云曾擔任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等職務,分管過石油工業,為其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關心老油田的恢復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立即在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下面設置了燃料工業部,主管石油工業等的恢復與建設。1949年 11月 4日,陳云出席政務院第 4次政務會議。在會上,陳云介紹中財委各部將次第舉行 23個專業會議的安排,其中就有石油專業會議。他說:“召開這些會議是為使各部了解其業務的全盤情況,從而建立其工作的基礎?!?950年 4月,燃料工業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石油工業會議,確定了新中國石油工業恢復的基本方針,要求“在三年內恢復已有的基礎,發揮現有設備的效能,提高產量,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探勘與建設工作,以適應國防、交通、工業與民生的需要?!边@就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恢復指明了方向。
要推進石油工業的恢復,首先需要有序地接收舊中國的老油田。舊中國天然石油的生產集中在西北,主要有甘肅玉門、陜西延長、新疆獨山子三個天然老油田。其中“玉門油礦1949年原油產量為 6.9萬噸,占當年全國天然原油產量的 98%”。因此,接管與恢復玉門油田就成了重中之重。
當時,接管玉門油田的軍管會在恢復油田生產的過程中遇到了資金不足的問題。軍管會決定由軍事副總代表焦力人帶人找上級匯報。他們找到西北財經委員會主任賈拓夫,并向他匯報了玉門油礦遇到的難題。賈拓夫聽后說:“玉門油礦是個大企業,西北經濟困難,解決不了你們的問題。我給陳云同志寫封信,你們直接去北京,向中央財經委員會匯報?!钡奖本┖?,陳云安排燃料工業部部長陳郁見了焦力人等,聽取了他們的匯報,明確玉門油田的工作歸燃料工業部來管。此后,燃料工業部幫助玉門油田解決了遇到的相關問題,促進了玉門油田的恢復和發展。在鐵路修建規劃中,陳云也考慮到了玉門油田的實際需要。1950年 1月,陳云指出:“天蘭線,并在可能時修到玉門油廠?!?952年 4月,陳云又指出:為了西北石油工業建設所需器材能順利供應,西北鐵路須爭取早日通車至玉門。根據陳云的指示,1956年 7月 1日,蘭新鐵路在玉門提前開通,玉門油田出產的原油得以通過火車外運出去,為加快油田建設提供了保障。1958年 6月下旬,陳云還專門到玉門油田視察。在玉門油田鴨兒峽油區,陳云首先參觀了一座小型的土法煉油爐,并詳細詢問了這種煉爐的性能和每天的產量。接著又來到鉆探設備的現場,仔細觀看了鉆桿和鉆頭,并詢問了設備的情況。當他了解到當時使用的鉆桿和鉆頭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中國還不能生產制造時,陳云對陪同視察的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康世恩說:石油工業部可否考慮自己建設一個鉆井設備廠,學習和吸取國外的技術,研究、開發和制造適合我國地質條件的鉆井機。在陳云的關心下,玉門油礦到 1960年已建設成為一個擁有地質勘探、采油、煉油、機械修配和科學研究部門的大型石油工業基地。
1948年陜西延長油田解放,并迅速恢復了生產。1951年 6月,陳云、李富春在給習仲勛、賈拓夫等的電報中指出:“最近一兩年內應首先開發陜北地區,使其早日增加產量,將原油運往上海、大連等地煉制成品,以應國家當前之急需”,“為配合西北石油工業的開發計劃,鐵路之修建當應積極進行,我們即告鐵道部予以研究。有關配合西北鐵路修建問題,亦望你們予以注意。同時,通往延長及四郎廟之公路,應早日修理,以保證陜北地區之順利發展”。針對舊中國地質專家認為在陜北地區的黑色頁巖下沒有油層的論斷,1952年 4月,陳云主持起草的,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名義給毛澤東并中共中央的報告明確指出,“根據地質工作人員的判斷,在延長油田的黑色頁巖以下,尚有更好的含油砂層存在”。這就否定了舊中國地質專家的錯誤論斷,有力推動了西北油田的開發。到 1952年,延長油田年產原油達到 756噸。
新疆獨山子油田的恢復是同蘇聯合作進行的。1950年 3月 27日,中國和蘇聯兩國政府簽訂聯合創辦新疆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的協定。9月,中蘇石油股份公司正式成立。陳云十分關心獨山子油田的恢復。1951年 10月 27日,陳云等就中蘇石油公司今后工作計劃及進行空中測量、增加股金等問題進行了具體研究,并將相關情況電報報送周恩來。10月 30日,周恩來回電,同意他們所提意見,“請即復告新疆財委照此執行”。經過恢復和發展,獨山子油田從只有兩口出油井,日產原油 2—3噸,到1952年又完成并投產生產井 12口,全年生產原油 5.2萬噸,相當于該油田新中國成立前累計產量的 4.5倍。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已經擁有了獨立管理石油股份公司的能力。經中蘇兩國政府商議,股份公司中的蘇聯股份自 1955年 1月 1日起完全移交給中國。同年 12月 31日,中蘇石油股份公司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燃料工業部新疆石油公司。
經過努力,老油田得到了恢復與發展,并帶動石油工業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 43.5萬噸,為 1949年原油產量的 3.6倍,為舊中國原油歷史最高年產量的 1.3倍。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 1949年提高了 6倍多。
二、推動地質勘探,開發新油田
我國幅員廣闊,從地質構成上看,可能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這就需要加大勘查,發現更多的油田。為了加強對地質勘探工作的領導,1950年 8月 25日,政務院第 47次政務會議批準成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任命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擔任主任委員。1952年 8月,中央人民政府地質部成立,在中財委的指導下開展工作。陳云后來回憶說:“新中國設立地質部比較早,中央很重視地質工作,經常過問地下勘察的進展情況?!?/p>
陳云十分關注地質勘探和新石油資源開發工作。1952年 5月,在談到當年財經工作的重點時,陳云明確指出:應在不放松財政、金融和市場管理的條件下,“轉向工業、農業、交通等方面”。什么是工業?他概括道:“戳穿西洋鏡來說,工業是一個叫‘地下’,一個叫‘機器’?!薄暗叵隆敝负谏饘?、有色金屬、石油、煤炭等地下資源的勘察與開采。在陳云的積極推動下,1953年 11月 4日,中共中央批轉燃料工業部黨組《關于目前燃料工業情況及今后工作部署報告》,并作出明確指示:“必須把地質勘探工作提到首要地位,必須采取一切有效辦法,迅速加強地質勘探力量,并做好基本建設工作?!?/p>
1954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擴大會議,討論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問題。陳云在會上說:“重工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防工業突出,石油工業落后,煤、電緊張。這種狀況,目前還無法改變?!睂χ毓I中存在的石油工業發展趕不上需要的問題,他說:“現在主要是尋找石油資源的問題。只要發現了新的豐富的資源,就必須大力開發?!?1月 15日至 25日,在陳云主持下,中共中央召開討論“一五”計劃草案會議。會議討論最多的是石油、農業、交通三個問題。陳云在發言中介紹了石油問題的現狀和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他說:“石油不解決是個嚴重問題。1954年已進口 10萬噸,今年還準備進口27萬噸,明年要進口 170萬噸,運輸是個極大的問題。石油只要找到資源,投資就滿足它?!彼€指出:“石油的地質工作不能單靠石油局來搞。地質部應列入計劃,把力量轉到石油地質上。晚搞不如早搞,燃料部、地質部要同專家討論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國防上、經濟上都很重要?!备鶕愒频囊庖?,“一五”計劃對開發新油田作出了明確規劃,特別指出:“在甘肅、新疆、四川和青海等地區大力地進行地質工作和鉆探工作,盡可能地獲得更多的天然石油的儲藏量”,“積極地開發新的油田”。
為了落實“一五”計劃的要求,加快石油工業的發展,1955年 7月,國家決定成立石油工業部,由李聚奎任部長。10月 29日,新中國成立后自己勘探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出油,揭開了新疆石油工業大發展的序幕。11月,陳云、李富春召集石油工業部負責人會議,指示要加強克拉瑪依的勘探工作。12月中旬,李聚奎等來到現場指導工作,傳達了陳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指示。此后,克拉瑪依勘探成果不斷擴大,引起陳云的關注,他“有好幾個晚上在深夜 12點以后,直接給石油部勘探司副司長沈晨打電話,親自詢問每口井的情況和遠景”。接著,陳云等又批準了石油工業部關于在獨山子到克拉瑪依之間的廣大地區內,集中力量,大力勘探的報告。之后,經過大規模鉆探,1956年 9月,有 23口鉆井噴出了石油。1958年克拉瑪依油田年產原油 33萬噸,1960年達到 163萬噸,占 1960年全國原油產量的 39%,是大慶油田發現以前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
1956年 1月下旬,地質部召開第二次全國石油普查工作會議,總結 1955年工作,布置1956年工作。會議期間,陳云找李四光談話,詳細地詢問了石油地質普查的情況。2月 4日,李四光就如何在總結過去所獲得的勘探成果的基礎上,在選定的油區內迅速發現油田,從而對我國天然石油遠景作出可靠的評價的問題,向陳云作了書面報告。
1956年 2月 26日,毛澤東、陳云等聽取了李聚奎和康世恩的匯報。在聽取匯報時,毛澤東說:看來你們需要一個縣發一臺鉆機,叫他們到處鑿一鑿。毛澤東的意思是,要在全國廣泛開展石油勘探。為了落實毛澤東的指示,1956年 3月初,陳云指出:“地質部與石油部要適當分工,密切合作,團結一致,發揮兩個部的積極性,迅速找出油來?!?月6日,陳云召集地質部、石油工業部相關人員進一步研究關于加強石油勘探的意見。他提出:要在兩三年內找到一、兩個廣大的油區。經過對我國多年勘探所取得資料的分析和研判,3月16日,石油工業部黨組在給毛澤東、陳云的報告中提出:“中國的石油資源是豐富的,要大力加強天然石油勘探,滿足人民經濟需要并爭取在兩三年內,在包括松遼平原在內的幾個地區找到一二個大油田?!?/p>
1957年4月29日、5月8日,陳云兩次會見蘇聯石油工業部的代表團,跟他們談有關中國石油發展中的若干問題。事后,蘇聯石油工業部代表團就陳云提出的問題作出了書面答復,指出“中國西北地區石油發展的良好前景和四川天然氣開發、石油鉆探的前景”,建議“加強華北平原、松遼平原的地球物理研究和勘探工作”。5月 19日,陳云將這一書面答復批轉當時主管石油工業的鄧小平。此后,陳云仍然關心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1958年 3月 31日至 4月 2日,陳云主持中共中央經濟工作小組會議,會議討論了石油生產問題。1958年 6月 8日,陳云到石油工業部參觀石油樣品展覽,同時聽取石油工業部領導的匯報,研究、部署如何發展石油工業,建立自己的石油基地等工作。他指出,一個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大量石油,要依靠自力更生。
經過幾年的勘探工作,我們對我國東部地區含油遠景有了一定認識。石油工業實行戰略轉移,把找油找氣的重點從我國的西部轉到了東部。1958年 8月,石油工業部設立華東石油勘探局。1959年 9月,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境內的一口探井噴油,依據這個地區的區域地質勘探資料,松遼盆地北部很可能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1960年 2月,中共中央決定在黑龍江省大慶地區進行石油勘探開發大會戰。這場會戰是在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云、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和指導下進行的。會戰的第一年打了一場艱苦的勘探戰,基本探明了油田的面積和儲量。隨后又用了兩年時間,基本建成了大慶油田。到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 648萬噸,實現了我國石油的基本自給。1963年 12月,周恩來在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蓖瑫r,《人民日報》發表消息說,“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三、指導建立新式煉油廠
石油工業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僅僅靠地質勘探、油田采油是不夠的,還需要對原油進行再加工。這就需要建設新式煉油廠。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市決定利用接管的國民黨政府原中國石油有限公司上海營業所高橋東廠,籌建上海煉油廠。1950年 6月 1日,上海煉油廠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煉油廠,隸屬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領導?!耙晃濉庇媱澠陂g,該廠煉油加工能力與國家供應的原油量不相適應,于是從 1953年下半年開始改造擴建煉油裝置。1957年 11月至 12月,陳云在上海療養,但仍一直惦記著“一五”計劃期間上馬的已經建成投產的重大建設項目。期間,他視察了上海煉油廠,了解軍用油生產情況和熱裂化生產裝置所需特殊鋼材、儀表供應等情況,還勉勵上海煉油廠的職工要進一步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為發展中國的石油工業努力奮斗。經過多次擴建,到 1958年,上海煉油廠原油年加工能力達到 50萬噸。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北地區的原油是運輸到上海等地加工的。但是,由于當時交通不便、運輸設備落后,在運輸過程中既耗費了一定的人力、財力,又會損耗一部分原油。為此,陳云提出,應該就資源產地建設煉油廠。1952年4月,陳云在主持起草給毛澤東并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提出了靠近玉門油田建設新式煉油工廠的問題。報告指出:“計劃建設年處理三百萬噸原油的新式煉油工廠。即以酒泉、潮水兩盆地內探勘成功的構造,作為供給煉廠原料的來源?!薄瓣P于三百萬噸的煉油廠廠址,設蘭州或蘭州以西的張掖?是一期建成或分期分步建成?工廠內部的安排如何經濟與合理?產品的種類及生產方法等問題,須待蘇聯設計專家到來后,才能確定?!敝胸斘€就相關情況向中央作了口頭報告,并向蘇聯方面提出了委托其進行設計工作的請求。經過多方考慮,新式煉油工廠確定選址蘭州。
陳云一直關心、指導蘭州煉油廠的建設和發展。20世紀 50年代中期,蘭州煉油廠急需一批安裝鋼材,并要向國外訂貨。石油工業部就此請示報告:安裝鋼材向國外訂貨已等不及國家計委匯總后再提了,應迅速提出,以保證施工需要。1956年 1月 11日,陳云將石油工業部這一請示報告批送時任對外貿易部部長葉季壯,說這一訂貨是需要的,請斟酌辦理。在各方面的積極支持下,蘭州煉油廠 1956年 4月開工興建,1958年 9月正式投產。這是中國第一個大型的現代化的煉油廠。
1958年 6月,蘭州煉油廠投產前夕,陳云專門來到這里考察。他聽取了廠負責人的匯報,考察煉油廠的車間,詢問車間的生產情況。當他問起石油副產品的情況時,技術人員拿出幾種石油副產品的樣品給他看。他看后說:外國煉油副產品有十多種,用途極廣,價格也不高。
我們應該研究、開發石油副產品,迎頭趕上外國的技術水平。我們不但要煉出汽車用油,還要煉出高級汽油供飛機使用。他還建議:有條件的話,煉油廠一定建立在油田附近,減少中間運輸環節,降低石油成本。石油工業部要建立研究機構,集中科學技術人員對石油開采、提煉、設備制造等環節進行攻關,為我國石油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除了天然石油煉油廠,陳云還十分重視人造石油加工工藝研究。根據陳云意見,“一五”計劃明確指出:“充分地利用撫順等地現有頁巖油和煤煉油的設備”,“配合原油生產的增長,努力地增加石油加工的能力”?!兑痪盼辶痪帕吣昕茖W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修正草案)》中也強調,“應當加強人造石油的科學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油頁巖干餾和頁巖油加工工藝的研究”。這就是說,要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油頁巖資源,進行頁巖干餾人造油的研究開發和生產,積極發展中小型頁巖油或煤煉油裝置,進行頁巖干餾和煤干餾,生產人造油,以緩解油料緊缺的矛盾。1956年施工、1959年完工的撫順第二制油廠就是根據這一需要改建的。完工的當年,年生產能力即達到頁巖原油 70萬噸,占同年全國人造石油產量的80%。1959年 10月,陳云在東北考察時,考察了撫順石油二廠,并在回京前聽了撫順市委的匯報。此外,1958年 4月,石油工業部機關還動工興建了頁巖干餾小型示范廠。這座廠坐落在石油工業部辦公大樓右側馬路旁,由石油工業部北京設計院設計,包括頁巖干餾和焦油加工兩部分,可得到汽燈油、輕柴油、粗蠟、焦炭等產品。1958年 9月,陳云來到該廠考察,極大地鼓舞了石油工業部機關同志。
在指導石油開采、煉制等生產的同時,陳云還關注到了石油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1970年,國家地質總局在蘇 20井的鉆探中發現了油層,日產油 12.8噸,成為蘇北地區第一口發現井。江蘇出油后,開展了石油會戰。1975年 7月 19日,陳云到揚州視察工作時專門來到會戰前線,視察真武地區 58號和 61號石油鉆井,指出:對地下情況的認識是逐步來的。江蘇除了陸上還有海邊,遠景是好的,你們要準備做長期的、艱苦的工作,“不要一碰到困難就灰心”。但他同時強調:“要注意環境污染問題,在生產設計的同時就要做好防止污染的設計,不要等到事后再解決?!标愒圃?1975年就注意到了石油工業發展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充分說明了他考慮問題的前瞻性。
四、重視建立強大的石油工業隊伍
石油工業的發展,要有強大的石油工業隊伍作為支撐。但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石油工業人員嚴重缺乏。1949年末,“全國石油職工人數只有 1.1萬人,其中技術干部約 700人,管理人員 600多人。在技術干部中,從事石油地質的技術干部僅 20余人,鉆井工程師 10余人”。對此,陳云有清醒的認識,他說:“必須承認,地質工作人員的數目不多,本領不夠。這責任不在于地質工作人員,中國并不是不能造就出有本領的地質工作人員,而是因為過去沒有良好的環境?!彼螅骸盀橛哟蟮陌l展,必須提前培養充足的干部及技術工人?!?/p>
為了解決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首先就需要使用好舊中國留下來的技術人員。陳云說:舊中國留下的技術人員是“我們的‘國寶’,是實現國家工業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們”。新中國建立后,西北玉門、延長油礦及東北小豐滿發電廠等處工作亟須開展,而技術人員非常缺乏。當時,原國民黨資源委員會石油及水電專業人員多留在華東,而華東當時并無油礦及水力發電站。陳云于 1950年 1月致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財經委員會主任曾山,提出:“目前情況,以將這一批專門人員放到有實際業務工作的地方為好。我意將他們全部調來,交燃工部統籌分配?!?/p>
同時,中央人民政府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還支付一定的費用聘請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專家來到中國幫助建設石油工業。陳云就此指出:在若干年內,中國高級技術人員沒有培養出來以前,“聘請蘇聯設計組是一種迅速、省錢又十分穩當的辦法”,“把資金用到去請蘇聯派成套的專家來勘察,這種用錢的辦法是得當的”。1952年,他提出:“現有石油工業基礎十分微弱”,“必須聘請一批蘇聯專家來幫助解決有關管理工作、新建設及技術問題。一九五二年內需聘到三十四人,其中地質九人,采油三人,鉆井二人,煉油一人,地震探礦九人,重力探礦五人,救援五人”。1954年 11月 18日,陳云在中央討論“一五”計劃草案會議上又提出:我們需要石油數量很大……要請蘇聯派許多成套的人來,幫我們。經與蘇聯洽談,從 1955年起,蘇聯派出地質勘探、開發、煉油等成套專家并組成專家顧問組來到中國幫助發展石油工業。據統計,從 1950年到 1959年,先后有 434名來自蘇聯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受聘擔任中國石油系統的技術顧問。這些專家來中國,幫助中國石油工人提高了技術水平和工作效率,促進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
陳云強調,在使用原有技術人員和聘請蘇聯專家的同時,也不能放松對自身技術人員的培養。1950年 4月,第一次全國石油工業會議建議教育部在高等院校設立石油科系。為貫徹全國石油工業會議精神,燃料工業部委托清華大學等定向培養地質、物探、采礦專業人才。8月,經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批準,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決定在華東、北京、蘭州、西安等地開辦地質勘探、地球物理、測繪、煉油、鉆井等專業訓練班。1951年 6月,陳云在談到為西北石油工業培養干部的問題時指出:“除中央指定若干國立大學設立石油專系外,西北工學院是否可以培養石油干部為主,并幫助西北石油管理局辦好石油工業??茖W校及各種訓練班?!备鶕@一指示要求,西北石油管理局籌建西北石油工業??茖W校,以培養緊缺技術人員。1952年 4月,陳云在主持起草的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名義給毛澤東并中共中央的報告中再次指出:“擬將現在的西安石油學校(前身為西北石油工業??茖W?!咦ⅲ┤偃藬U大至一千二百人,并將其改成為速成性質的石油干部學校。擬增加玉門、上海、大連等煉廠的技工數量,以便培養新的大煉油廠的技工?!?/p>
在石油工業隊伍中,地質人才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為此,陳云發出了“建設一支強大的地質工作隊伍”的號召,他還提出了加強地質隊伍建設的三條途徑:一是通過興辦地質院校和訓練班以及專業人員帶徒弟的辦法,迅速壯大地質工作力量。二是通過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度,按國家的需要對新老人員、室內工作和室外工作人員、老干部和技術人員進行合理組織與調配,合理地使用現有地質人才。三是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向左右、上下學習,向蘇聯經驗學習,提高原有地質工作人員的本領。由于方針明確、辦法得當,北京、長春地質學院和十多所地質專業的中等技術學校相繼開辦,地質工作隊伍很快地成長壯大起來,為石油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一五”計劃時期,石油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到 1957年,石油職工總數增加到了 14.1萬人,其中,石油勘探方面的工人、干部、技術人員有 4.6萬人,比 1949年增加了 8倍多。這不僅保證了這個時期石油工業建設對技術人員的需要,而且為以后石油工業發展作了一定準備,為更大規模的石油工業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文化大革命”中,石油工業隊伍遭到了破壞,再加上一些油田產量快速遞減等問題,到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原油產量不增反降。1979年 3月 21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陳云就國民經濟調整作了系統發言,在講到工業調整時,他提出可以利用外國技術來培養中國的技術人才,發展中國石油工業,他說,“外國技術還要不要?一定要,而且還要充分利用”。此后,為了有效處理從野外采集的數據,從而提高石油鉆探精確度,石油工業部從國外租用了一臺 3033計算機。此外,石油工業部還與幾家外國公司簽訂了勘探服務協定,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勘探水平。這一系列的舉措,推動了中國石油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新中國成立后,石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恢復、探索、開拓,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陳云一直關心、關懷新中國石油工業建設。他從中國國情出發,運用正確的思想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推動石油工業發展的主張和舉措,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房中,陳云紀念館副研究館員
來源:《黨的文獻》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