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首頁|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史網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重要新聞 | 影像記錄 |  教育指南
中國概況 | 人物長廊 | 大事年表
國史珍聞 | 圖說國史 | 60年圖片
專題研究 | 理論指導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征文啟事 | 學 者
學術爭鳴 | 學科建設 | 文化史 | 國防史 | 地方史志 | 學 會
論點薈萃 | 人物研究 | 社會史 | 外交史 | 海外觀察 | 境 外
特別推薦 | 文 獻 | 統計資料
口述史料 | 圖 書 | 政府白皮書
檔案指南 | 期 刊 |  領導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外交史 >> 與第三世界外交
借萬隆精神促國際體系變革
發布時間: 2015-04-29    作者:高祖貴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5-04-24
  字體:(     ) 關閉窗口

  今年正值第一次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召開(被稱之為“萬隆會議”)60周年。無論從世界歷史演進的長進程看,還是從國際體系變革的寬視角看,萬隆會議的召開給美歐主導的國際體系注入了非美歐因素,并由此催生了推動國際體系變革的強大力量。

  國際力量對比開始變化

  當今國際體系源自17世紀西歐國家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歐洲列強在后來對亞非拉廣大地區進行殖民主義擴張的過程中,逐步把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使它覆蓋到整個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從歐洲列強手中接過世界霸權,美歐成為國際體系的絕對主導力量,亞非拉處于邊緣地帶,淪為依附地位,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亞非拉民族獨立解放運動開始,歐洲殖民體系才走向瓦解,國際體系的變革迎來歷史性機遇。

  20世紀50年代初期萬隆會議召開之前,亞非已有近30個國家實現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這一批國家因實現了民族振興進而尋求加強合作,于是決定召開亞非會議。盡管與會各國由于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等因素存在各種分歧,但經過會議的交流凝聚作用,占世界總面積四分之一和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29個國家開始以一個整體登上世界舞臺,這給當時的國際格局增添了一個方陣,給美歐絕對主導地位增加一個平衡力量。從這個意義上看,萬隆會議已經成為亞非新興國家發展壯大和團結自強的歷史標志,是推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歷史性變化的重要開端。

  國際體系朝合理方向轉變

  在促使國際力量對比變化的同時,萬隆會議推動國際體系在體制機制和理念上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從國際體制機制演變角度看,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開啟了亞非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合作進程,標志著亞非發展中國家開始團結起來,從體制機制上促使美歐對國際體系的壟斷發生變化。正如印尼總統蘇加諾在題為《讓新亞洲和新非洲誕生吧》的開幕詞中所指出,“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亞非兩洲各國人民的領袖能在他們自己的國家內聚集一堂,討論和商議共同有關的事項,這是世界歷史上的新起點”。從那以后至今,亞洲國家不斷形成各種國際合作機制,諸如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中國(10+1)、東盟—中日韓(10+3)、東盟地區論壇、上海合作組織、海灣合作委員會、南亞區域合作聯盟;非洲國家則在各個次區域合作基礎上形成了非洲聯盟。如果再加上拉美—加勒比地區的拉共體,以及中—拉合作論壇和中非合作論壇等,亞非拉國家自己的國際合作機制已經蔚為壯觀,這作為美歐主導的國際機制之外的力量,使整個國際體制的發展變得更加平衡,更加豐富合理。

  從國際政治理念角度看,萬隆會議與會國家圍繞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世界和平合作發展等主題發表看法,提出倡議,形成共識,標志著亞非發展中國家開始在國際政治中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形成自己獨立的話語,給國際體系演變注入了新的元素。會議在結束時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著名的 “萬隆會議十項原則”。這些原則、主張、思想作為中國、印度、緬甸之前共同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為國際體系的運行和演變提供了新的公共思想產品。這對長期壟斷國際體系的美歐思想形成了補充和糾偏,使國際體系得以在豐富合理的思想指引下更加穩定地向前發展。從那以后至今,中國、印度、巴西等亞非拉國家圍繞國際體系變革、全球治理等主題不斷提出建議和主張,為國際體系的可持續演進提供思想指引,使國際體系朝著更加能夠反映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訴求的方向前行。

  萬隆會議標志新中國登上國際舞臺

  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為了加強團結合作而舉行的首次會議。參加會議的國家有29個,占當時全世界獨立國家的一半左右,在發展中國家中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與會國家以此為契機,更加積極地參與地區乃至國際事務。

  新中國克服種種困難,積極參與會議,而且在會議上針對有關國家的誤解、非難和使絆,通過散發材料和演講等多種形式做工作,求同存異,維護利益,展示形象,擴大影響。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如此多國參加的國際會議上登臺亮相,周恩來總理所率領的中國代表團不僅向發展中國家展示了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外交理念和實踐,與亞非兩大洲的國家加深了相互接觸、認識和理解,而且使中國之前與印度、緬甸等國共同提倡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廣為人知,并在會議最后通過的宣言中得以體現。這既是一次成功的多邊外交實踐,也為新中國由此逐步贏得廣大亞非拉國家的支持而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進而在聯合國等更大的國際舞臺上開展多邊外交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成功參與此次會議,不僅使新中國登上了亞洲和非洲的國際政治舞臺,更為進一步參與整個國際體系活動提供了支撐。如今,中國不僅是亞洲各種地區合作機制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更是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機制的重要倡導者和籌建者,還是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制的積極支持者和建設者?;厮葜袊c世界關系的歷史演進,參與萬隆會議無疑是中國不斷擴大參與國際體系的重要開端。

 ?。ㄗ髡呦抵醒朦h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鏈接 - 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 兩彈一星歷史研究 - 人民網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政府網 - 全國政協網 - 中國網  - 中國軍網 - 中央文獻研究室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當代中國研究所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京ICP備06035331號
    地址: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郵編:100009 電話:66572307 Email: gsw@iccs.cn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越南小妓女BBwwBBww,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妓女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