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國家是中國的天然盟友,這些國家大多經歷過西方殖民壓榨的屈辱歷史,當前面臨相似或相同的發展任務,雙方共同點大于差異性,更易同甘共苦,患難與共。
60年前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亞非國家首次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如今60年過去,國際社會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在新形勢下,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要“加強亞非合作,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亞非人民及其他地區人民”。就此而言,中國與亞非國家深化合作正當其時。
首先,“中間地帶”戰略重要性日趨凸顯。近年,國際格局“南升北降”加快。西方經濟總量持續下降,2013年西方國家經濟總量首次低于世界經濟總量一半;同時新興經濟體實力不斷增強,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等“金磚五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約50%。新興經濟體在G20中的代表數,基本與發達國家平分秋色。當前,西方“將弱未弱”,新興經濟體“將強未強”,國際權力格局正處于“量變到質變”的“臨界狀態”。歷史經驗表明,國際權力轉型期,往往也是大國矛盾激化期和戰爭高發期。囿于“核恐怖平衡”和經濟相互依賴,當前傳統大國與新興大國不太可能爆發全面戰爭,但其他領域博弈和斗爭將日趨激烈。這其中,“中間地帶”成為大國關注的重要領域。亞非拉地區占全球國家總數的3/4,全球土地面積67%,世界人口總數77%,是大國博弈成敗的關鍵因素。從地緣政治看,大國的外圍地帶越大,威脅源越遠,本國就越安全。從地緣經濟看,“中間地帶”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托,大國可依托的“中間地帶”范圍越大,市場規模和原料產地乃至經濟規模就越大。
“中間地帶”基本都是亞非拉國家,這些國家現代化進程大多 “在路上”,需要在幾十年內解決西方花幾百年解決的問題,因此,既處在高速發展期,也處于矛盾多發期。其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如政治制度轉型、經濟發展、階級矛盾、民族宗教問題等,稍微處理不當,就容易出現群體抗議和社會危機。一旦這些國家出現問題,西方大國就像鯊魚聞到血腥味一樣聚攏過來,通過利益拉攏、外交孤立、網絡攻擊、經濟制裁、“顏色革命”、策動分裂乃至發動戰爭等手段,借以實現有利于己的戰略目的。當前伊朗、利比亞、蘇丹、委內瑞拉、敘利亞、烏克蘭等國家動蕩加劇,背后均有大國博弈的因素。
其次,中國需要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隨著影響力的逐漸提升,中國希望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亞非國家團結合作。
一方面,亞非國家是中國崛起可以信賴的政治盟友。中國要想在國際舞臺上有效維護國家利益、發揮更大影響,同時“壯大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力量”,就需要在國際上多交朋友,尤其需要“休戚與共、同甘共苦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美國作為現行國際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不愿中國崛起,排擠、削弱和打壓中國是其長期目標,雙方斗爭多于合作,很難成為平等相待的盟友。中國對西方大國不能抱太多戰略幻想。相比之下,亞非國家是中國的天然盟友。這些國家大多經歷過西方殖民壓榨的屈辱歷史,當前面臨相似或相同的發展任務,雙方共同點大于差異性,更易同甘共苦,患難與共。新中國成立后,屢遭西方外交孤立和圍堵,正是廣大亞非國家鼎力支持,將中國“抬進聯合國”。當前,多數發展中國家真心希望中國強大,共同制衡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拓展外交空間,提升國際地位,同樣離不開亞非國家的支持。
另一方面,新興市場是中國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中國在全球產業結構中大體處于中游,正處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但發達國家不愿放棄現行 “中心—外圍”的產業鏈結構,加上目前歐美經濟蕭條,全球合作意愿弱化,保護主義升溫,中國未來開拓歐美市場空間有限,對我實現經濟轉型幫助不大。相較而言,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潛力較大,尤其近些年,發展中國家經濟年均增速比發達國家快2—3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增長70%來自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要想持續快速發展,必須順應潮流,將發展中國家視為重要倚重對象。據商務部統計,2012年中國對歐盟、美國、日本、香港等四個傳統市場貿易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比5年前下降6.2個百分點,同期中國對發展中國家貿易比重上升6.2個百分點。加強南南合作不僅有助于中國經濟規模保持和擴大,還是推動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型的重要突破口。據報道,中國出口發達國家以貼牌生產為主,出口發展中國家產品則以自主品牌形式呈現。這些年來,正是通過開拓新興市場,中國形成了中興、華為、長城汽車等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因此,中國要想發展壯大高端制造業、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除開拓國內市場外,必須強化同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合作。當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規劃,合作重點就是亞非國家。
最后,探索新型合作模式,深化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的合作。習近平主席指出,亞非國家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對接發展戰略,把亞非經濟互補性轉化為發展互助力,深化區域和跨區域合作,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構建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亞非合作新格局。
當前,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能源需求的不斷增加,中國日益加大對世界事務的關注和介入力度。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東方文明古國的三重身份,決定了中國與亞非國家交往,不可能也不應該重蹈西方覆轍,而必須另辟蹊徑,探索新型合作模式。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訪問非洲期間,提出“正確義利觀”概念,認為在國際合作中,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按照筆者理解,這種“中國特色的合作模式”,實際是兼顧利益與正義的“權利政治”。一方面,這種合作模式承認并基于相互間利益需求;另一方面,與亞非國家合作又建立在主權平等基礎上。倡導公平正義與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看似互不搭界,實則相輔相成,不可偏廢。一個國家的外交理念如果沒有道義原則,忽略甚或拋棄公平正義,一味奉行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實用主義原則,必然導致行為短視和機會主義。
?。ㄗ髡邌挝唬褐袊F代國際關系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