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首頁|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史網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重要新聞 | 影像記錄 |  國史教育
中國概況 | 人物長廊 | 大事年表
國史珍聞 | 圖說國史 | 國史辨析
專題研究 | 理論指導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征文啟事 | 學 者
學術爭鳴 | 學科建設 | 文化史 | 國防史 | 地方史志 | 學 會
論點薈萃 | 人物研究 | 社會史 | 外交史 | 海外觀察 | 境 外
特別推薦 | 文 獻 | 統計資料
口述史料 | 圖 書 | 政府白皮書
檔案指南 | 期 刊 |  領導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學科建設 >> 學科建設理論
石佳: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研究述評
發布時間: 2022-11-18    作者:石佳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2022-09-25
  字體:(     ) 關閉窗口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對于黨和國家的建設發展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年。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系統總結了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集中闡釋了新時代文化工作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皟蓚€結合”、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紅色文化建設、鄉村文化建設與治理等成為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史(以下簡稱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研究熱點問題。此外,學界在文化遺產保護史、文化產業發展史、新聞出版史、文學藝術史、教育史、科技史和體育史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一定進展。

  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整體概況

  從黨和國家政治與社會文化生活的角度看,2021年是十分特殊又極不平凡的一年?;赝?021年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呈現出“深耕歷史、鑒史知新”的整體面貌。這一年,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與理論成果、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變化和學科理論的拓展更新,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的問題關注、價值取向、路徑方法,多方面地塑造出學科研究的整體風貌。其鮮明特點就是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并與文化改革發展的實踐緊密相連。

  黨和國家政治與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理論成果,是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的思想引領和價值追求,成為理論視野中的熱點問題。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要求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國共產黨簡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改革開放簡史》《社會主義發展簡史》相繼出版,全國各地掀起“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熱潮。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31次集體學習,內容是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習近平強調:“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在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上紅色資源星羅棋布,在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百年奮斗的偉大歷程中紅色血脈代代相傳?!卑倌陙?,紅色文化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不斷前進、興旺發達的精神動力,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英勇向前的奮斗歷程。

  2021年,我們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正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強調:“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總結了黨的百年成就和歷史經驗,發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和歷史地位做出重大判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這一系列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充分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極大地提升了社會民眾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時也為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注入了振奮人心的力量。2021年,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密切關注國家發展大勢與現實需求,以更富現實針對性的眼光追溯文化建設發展的歷史蹤跡,以更深入的歷史觀總結文化建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以更深厚的文化觀開創新時代文化強國的美好未來。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引下,“兩個結合”、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等成為2021年度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研究熱點,展現了歷史、現實、未來三者的交匯融合。而在這三者的有機結合中總結歷史經驗、彰顯時代價值,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者的思想指引和自覺追求。

  社會文化生活中的新發展新變化,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的創新動力和現實源泉,學術研究與文化發展實踐緊密相連、共生共長。2021年,社會文化生活中發生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大事件。這一年,文化界各個領域共慶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人民群眾真實感受到紅色文化迸發的新鮮能量,如文藝演出《偉大征程》華美絢爛、震撼人心;慶祝建黨百年紅色影視劇質量上乘、真情動人。這一年,我們感受到逐漸“破圈”的傳統文化藝術正愈發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爸袊L”正被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所認同,生發出新型業態價值。這一年,網絡流行文化生機勃勃、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熱度大增。面對著充滿活力的社會文化生活,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研究者密切關注新時代文化發展動態,立足中國當代文化建設實踐,研究中國問題、時代問題,“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網絡文化”等熱點問題的歷史研究成為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研究新動態和學術生長點。

  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發展方向和最新動態

  2021年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重點領域穩步推進、不斷拓展,結合時政熱點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ㄒ唬┙h百年偉大歷程、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相關研究成果卓著

  2021年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研究的重點,就是持續總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成就、經驗與啟示。學界一直緊緊圍繞“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這一重大理論命題,總結回顧黨領導文化工作的歷程,探究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建設成的文化為什么能夠適應國情并發展壯大,進而探索對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啟示和現實意義。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楊鳳城的《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成就和經驗》《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地位與作用的百年認知》、歐陽雪梅的《中國共產黨百年來文化建設的理論指引》、歐陽恩良的《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領導文化建設的基本經驗》、祁述裕的《光榮與夢想:百年文化體制機制建構歷程和特點》、劉榮剛的《中國共產黨百年制度建設的成就與經驗》等。

  回顧黨領導文化工作歷程,探求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道路的主題與邏輯學界基本統一了對黨領導百年文化工作歷史分期的認識,將其分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四個時期。在這一過程中,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便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道路的邏輯、主題與本質,即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建設走的是怎樣的一條道路。文化邏輯一直是文化史學科致力于探討和解決的問題,關于邏輯的研究標志著對于文化建設體系的思考向更深層次邁進,李振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邏輯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一個鮮明的特征。他分析指出,作為共產主義文化的中國新文化具有超越資產階級的先進邏輯、致力于無產階級文化的人民邏輯、超越抽象階級文化的現實邏輯、創新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創造邏輯。曹潤青等認為,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確立為文化建設的主題,使在中國大地上進行的廣泛文化實踐有了明確的理論旗幟與價值指引,為中國文化發展在根本上指明了出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文化本質的探求,經歷了從精神文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再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一個層層遞進的歷史發展過程,通過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高度概括的理論主題尋求恰當的現實載體與具體形式,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真正落地,進入中國文化實踐和文明教化的現實環節之中,共同積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

  總結黨領導文化工作成就與經驗,探索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啟示和現實意義學界對這一焦點問題積極響應、熱切回應,從不同角度探尋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成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領中國文化的前進方向;依據中國國情及時代發展需要制定文化發展戰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等等。萬光俠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統一、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統一這兩條歷史經驗,將視野跨越古今中外,對于中國共產黨文化建設的歷史成就做出了時間和空間的雙向拓展。李文堂總結出中國共產黨百年文化建設的三大成就:一是推動了中華文化現代化,創造了文明新形態;二是創造了一主多元的文化體制;三是奠定了文化強國建設的雄厚基礎?!拔拿餍滦螒B”是近年來的熱點話題,這一論點也得到了學界的普遍認同,有學者指出,重視作為“超越資本文明”的社會主義文化創新和發展,是新時代構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明類型”的一個重要使命和重大研究課題。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努力追求的奮斗目標,也是我們今后的重要使命和責任。楊鳳城指出:“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必須立足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努力創作同我們這個文明古國、我們這個蓬勃發展的國家相匹配的優秀文化作品?!?021年,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深入探索中國共產黨百年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努力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踐的與時俱進和理論內涵的豐富發展。

  在建黨百年的大背景下,紅色文化成為本年度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熱點話題習近平指出,黨史學習教育要充分運用紅色資源,“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充分挖掘黨史國史中蘊藏著的寶貴紅色資源、利用好弘揚好百年紅色文化,對于新時代激發人民群眾精神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歐陽雪梅等認為,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發揮了堅定信念、凝聚力量、團結人民、振奮精神的重要作用。吳義勤認為,黨成立初期所具備的新文學基因和紅色基因,決定了中國新文學發展進步的歷程始終與黨成長壯大的歷程相生相伴。從紅色文化到紅色基因,反映出學界對于紅色文化的認知深化,紅色文化已經深深烙印在黨和國家的文化建設與發展中,成為根深蒂固的紅色基因,深刻決定了文化建設發展的性質與走向。有學者研究認為,百年來中國紅色文化一直在變革和融合中求真,這是中國紅色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繼承與創新、民族與世界的辯證統一中傳承紅色文化,是進一步推進紅色文化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發揮紅色文化助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現實需要。

  總的來說,2021年,學界對于建黨百年偉大歷程、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方面的研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總結分析百年文化建設歷史,對于黨和國家在文化建設方面的成就與經驗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總結,深入探討了我國文化建設道路的邏輯和本質,彰顯了學界愈發鮮明的問題意識和主流思想,也為新時代如何繼續走好文化強國建設道路提供了有益思考。需要注意的是,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共性的結論比較多,盡管成果數量十分可觀,但具有閃光點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文化建設的歷史和經驗研究需要關注其民族性與世界性、傳承性與創新性等方面,以推動該領域研究的深入與突破。

  (二)黨的文化建設的最新論斷成為學科研究重要方向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論斷?!皟蓚€結合”首次明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具體實際并列,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兩個結合”中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論斷一經提出便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

  “兩個結合”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深刻意義,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廣度和深度“兩個結合”是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發展規律的總結,是對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最早提出的“一個結合”的突破、深化和拓展,深刻回答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為什么能夠行之有效的根本原因,深刻揭示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奧秘所在。辛鳴認為,“兩個結合”的根本是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結合”關鍵要在“化”上做文章?!爸袊厣鐣髁x是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的、在中華文化滲潤滋養中‘化育’出來的全新理論與全新實踐”。這一論斷精準地把握了“兩個結合”的精髓,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文化沃土之間的內在契合性與結合形式,不僅是對“兩個結合”的深刻理解,也是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原理的深入解讀。

  “兩個結合”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皟蓚€結合”的提出,有助于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謝伏瞻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始終堅持從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碧瘴恼训摹丁皶r代精華”的深刻內涵》一文梳理了中共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所彰顯的深厚文化底蘊,例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汲取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以百姓心為心”的民本理念;全面深化改革,體現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變革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秉承了“道法自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之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吸收了“協和萬邦”“天下一家”的和合智慧;等等。該文直觀地展現出當代中國所秉承的治國理政理念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沿用和傳承,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具信服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典范學界一致認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并從多個角度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聯。張占斌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前進方向,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金民卿認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沃土之中,把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貫通起來,把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形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最新表現和理論上的最新概括。

  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研究呈現爆發式增長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首次提出了偉大建黨精神。2021年9月,中共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迅速引發廣泛關注,也激發了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者對于文化“精神力量”的思考。光明網理論部推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專家談”專欄,刊發了王炳林、顏曉峰、齊彪等學者的理論文章,內容主要涉及精神譜系的具體精神樣態及產生的歷史背景、精神特質及內涵等。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和豐厚滋養,學界也更為關注中國共產黨凝聚文化“精神力量”的百年歷程。郭曉冉結合馬克思主義原理對文化“精神力量”這一概念進行了辨析,并對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凝聚文化“精神力量”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對探討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提出的理論意義,探尋新時代借助文化激發人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斗的精神動力,防范西方錯誤思潮削弱文化“精神力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021年,黨的文化建設理論提出的重大論斷,也激發了哲學社會科學界的研究和創新活力。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者也以黨的文化建設的最新論斷作為學科研究的重要方向,產生了一批優質的理論成果。黨的文化建設的新論斷具有極大的理論活力,但仍需要廣大學者沉下心來進行深耕,聚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一重大課題,不斷產生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的研究成果,努力開創學科研究新格局,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思想精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ㄈ┱蔑@當代關懷,中共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重要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拓展

  在文化強國建設研究方面,學界持續深入研究習近平關于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廣泛探討中國共產黨文化強國戰略思想的邏輯演進,在總結百年文化建設經驗的過程中回溯文化強國戰略思想的歷史背景、探索理論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新時代的戰略目標,學界以此為視角,對文化強國理論的研究深入其內在邏輯和實踐路徑等層面。孟憲平認為,“把握文化建設主題,探索文化創新之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中國共產黨百年文化建設中與時俱進的使命”,“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強’在于文化的引領力之強、文化話語的影響力之強以及文化的創新發展能力之強?!痹撚^點從歷史性與導向性思維的角度,闡釋了文化強國的理論內涵。還有學者從人物研究的視角出發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示,如劉水靜認為,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在布局文化發展方面的經驗智慧對于新時代接續奮進實現建成文化強國宏偉目標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這也提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一項代代傳承的偉大事業,我們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往開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篇章。

  在文化產業史研究方面,學界聚焦文化產業政策的變遷以及價值取向的問題,文化產業數字化、鄉村文化產業、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受到重點關注。黃韞慧等考察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的演進及特征,并從區域協同推進的實踐要求出發,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優化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的五點建議。邵堅寧通過對1978—2020年出臺的356份政策文本進行內容量化與詞頻分析考察,認為文化產業政策制定要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當下形勢與未來趨勢、存量政策與增量政策的關系。董史烈等認為,改革開放突破了“泛意識形態化”認識框架,逐步推動了文化產業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從事文化產業研究,不能僅僅著眼于經濟效益,更要牢記社會效益為先的價值引領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遵循文化強國和民族復興的價值目標,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文化遺產保護史研究方面,學界重點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問題?!笆奈濉币巹潖娬{:“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學界總結了中共十八大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頂層設計與法律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產業化發展等問題,普遍認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重大成就,有學者總結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程加快,既回應了數字技術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的變革,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融入經濟文化建設中”。

  在鄉村文化振興研究方面,學界既關注鄉村文化建設及政策的歷史變遷,同時又注重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的個案研究,普遍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為鄉村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引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現了“塑形”和“鑄魂”目標。李為君等運用多學科綜合、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等方法,在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建設特征、價值和理論闡釋的基礎上,探討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內容、路徑、有效推進的制約因素及有效推進的基本思路,明確提出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振興之魂。有的學者闡釋了中國鄉村文化的變遷路徑,如王輝認為,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文化經歷了從倫理型文化到政治型文化再到法治型文化的文化變遷。有學者從政策角度分析了鄉村文化振興這一戰略的演變情況,如柯曉蘭考察了改革開放以來至今的23個中央一號文件,探析了我國鄉村文化政策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這條主線下的演進邏輯。有的學者以基層為視角,檢驗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為村民帶來的實際變化,如胡寶菊以廣東清遠為例考察了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英語提升的情況。

  在關于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的問題上,學界普遍認為,整體上我國文化“走出去”成效顯著,在動畫、出版、傳統文化藝術、城市文化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一定成績,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偨Y“十三五”、展望“十四五”是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中的一項重要課題,曹明香等考察了“十三五”以來我國出版業“走出去”的現狀,提出了品牌優化建議,以期助力出版業海外長效發展,實現以出版業“走出去”推動文化“走進去”的目標。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就文化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做出深刻闡述。學界對此高度重視,圍繞十年來文化建設重要理論與問題不斷拓展思路、開展深入研究,取得了許多富有見地的理論成果,為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學術助力。盡管學界以現實為導向積極回顧現實問題的歷史脈絡,但深入文獻史料中展現具體個案的研究不多,具體考證與細節闡述的深入挖掘還不夠。學界需要補齊這些短板,方能夯實重要理論問題的研究基礎。

  (四)厚植歷史文化底蘊,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重點領域研究穩步推進

  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各個領域的研究都在穩步推進,相關研究成果斐然,取得了可喜成績。

  在文學藝術史研究方面,整體研究凸顯歷史維度和當代關懷,中國特色、中國氣派明顯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意識突出。一方面,以百年視野回顧和總結文學發展歷程,探求新文學精神文化價值。例如,蔣述卓探究了“愛國主義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等新中國精神與文學經典生成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探尋文學經典背后所反映出的時代精神與集體記憶。另一方面,回顧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價值觀歷程,深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內涵。例如,譚好哲勾勒出馬克思主義文藝價值觀在中國形成和發展的思想譜系,從價值觀的角度深化了對于文藝學三大體系建設的思考。有學者還對新時代文藝事業的變化、所取得的長足進步進行了總結。2021年12月,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對中共十八大以來文藝的發展做出總結,高度評價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與文化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與寶貴經驗,在文藝界引發很大反響,這是新時代文藝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篇重要文獻,推動了相關研究走深走實。

  新聞出版史研究重點關注“十七年”時期和“十三五”時期發展情況?!笆吣辍笔侵袊鴼v史轉折期和社會主義事業奠基期,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趙建國注意到,一直以來,新聞出版史領域較少使用“十七年”這一概念,對這一時期的專門研究不多。他認為,要注重梳理和細致研究“十七年新聞宣傳”的史料,夯實共和國新聞史研究的基礎。歐陽敏認為,“十七年”是中國出版機構制度變遷的重要時期,這階段的許多制度與機構都沿用至今,如“三審制度”和新華書店系統等。徐敬宏等回顧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的傳媒政策,總結了媒體轉型發展、規范傳播秩序、創新傳播內容和手段的成果與經驗,并展望了“十四五”我國傳媒政策的著力點與發力點。另外,2021年是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新華社成立80周年,相關回憶和紀念文章為新聞出版史研究豐富了史料。

  在科技史研究方面,學界重點關注科技創新中的舉國體制和科學家精神研究。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推進科技創新需要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王子晨等梳理了科技自立自強理念在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沿革,并提出新型舉國體制以其同時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優勢,成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制度保障。文彥杰等通過圖表的形式梳理了2015—2019年中國科技投入與產出概況,直觀地展現了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宏觀數據與態勢。賈寶余等梳理了與科學家精神有關的“十個關系”,包括科學家精神與科學精神、科學家精神與黨的精神譜系、科學家精神與工匠精神等,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論內涵進行了系統辨析,對科學家精神研究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索。

  在教育史研究領域,學界重點關注教育思想與政策的演變和教育改革問題,并展現出探索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的發展方向。一方面,黨的教育政策與方針依然是教育史研究的重點。例如,楊天平等分析認為,以1949年為界,黨的教育方針走過兩段“之”字路,兩段路共同構成了一部完整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國化的創新發展史。王炳林等考察了中國共產黨教育思想百年發展歷程所呈現出的戰略性、人民性、科學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等基本特征。石中英認為,“人民性在黨的教育性質認識中占據核心位置”。李晶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對舊公立大學的接管和改造過程,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對舊教育的接管和改造,建立起人民新型高等教育,初步確立了新中國黨的教育方針,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教育事業提供了指導和依據。同時,教育現代化也是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黃榮懷等認為,改革開放40年,教育信息化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發展過程。教育信息化發展始于改革開放,與教育事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歷程,是不斷破解或緩解教育領域中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改革發展面臨著不同的歷史任務,教育信息化以獨特的視角和手段助力教育改革發展,助力提升教育質量,助力提升教育辦學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帶動實現教育現代化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推動者,又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引領者。

  在體育史研究方面,學界關注體育方針政策的演進與體育強國目標的探尋。研究者們回顧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體育事業的思想、理論與實踐,不斷挖掘新中國歷史上與體育相關的重要事件、政策與概念等,形成豐富的研究成果。例如,倪京帥等人選取1949—2019年中央層面的50份、地方層面現行有效的25份運動員文化教育政策文本,揭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運動員文化教育政策的演進,深入思考了新時代如何實現由培養“運動員”到培養“人”的轉變問題。學界對體育政策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有助于提高體育政策的決策科學性,同時也是推動體育事業有效改革、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上述各領域,學界都以國家發展大勢和文化研究熱點為導向,調整和拓展自身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問題關注點。但由于每個領域內部都有自身的學科內容和研究方法,各個領域特點鮮明,因此很難做到以某種問題意識或者研究思路為統領。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需要進一步思考自身與內部各領域之間的關系,汲取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探索自身的學科意識與話語體系,更廣泛地拓寬當代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思路與學術視野。

 ?。ㄎ澹┪墨I史料與史學理念的拓展更新

  2021年,革命文化相關的文獻史料整理挖掘持續拓展,出版展覽工作進一步受到重視,圍繞黨史國史的文獻史料收集和展覽工作如火如荼開展。李穎的著作《文獻中的百年黨史》引發廣泛關注并獲得好評,其中,作者親赴俄羅斯莫斯科五一村找到的中共六大珍貴文獻,在四川綿陽梓潼發現的鄧稼先珍貴手記,七千人大會上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云的發言,等等,都是黨史國史中的珍貴史料,展現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結晶,形成了一份屬于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為黨史國史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與資源。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推出“三個一百”,即“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主題檔案文獻展、《紅色檔案——走進中央檔案館》百集微紀錄片、《100個檔案故事講述黨的歷史》重大題材讀物,用紅色檔案講述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初心使命的故事。7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主辦的“望道出版論壇·2021”在北京舉辦,與會者認為,要進一步聚焦革命文獻史料、革命文化典籍等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探索新時代革命文獻收藏、研究、整理及出版傳播新路徑,做好革命文化的弘揚傳承、出版傳播工作。

  國史研究中文獻史料問題的研究突破傳統觀念,注重史料資料形式的創新性和多樣化。以往研究中對于文獻史料的真偽性和豐富度有過很多的探討,如《當代中國史研究》曾多次刊文討論國史研究中的文獻史料問題。2021年,學界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思考與探討文獻史料資料的形式多樣化問題。例如,武力強調要充分、透徹研究史料,同時強調指出要注重填補檔案資料的不足和空白點,利用信息化和網絡時代的新技術新特點,探尋具有更加豐富的細節和個案的史料,讓歷史研究能夠更加生動活潑、“見人見事”。董國強針對使用檔案資料時遇到的難題、存在的問題提出新觀點,對于當前研究中“資料太多,信息量太大,頭緒紛繁”的問題,反對盲目的“檔案拜物教”傾向,呼吁研究者不要在檔案資料中打轉,應廣泛涉獵國內外多元化的論著和文獻,采取多學科交叉的方式,自覺走向社會,廣泛接觸親歷者。作者認為,在選取資料時不應拘泥于檔案資料的形式,“關鍵是要有足夠的史實支撐,要有嚴密的內在邏輯性,要與經驗判斷吻合,要能夠帶來新知識”。復旦大學舉辦的“當代中國史研究的新史料、新方法與新視角”青年沙龍也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檔案資料挖掘和利用的更多可能性。這一系列的研究進展,讓我們看到了國史學界求新求變的創新意識,尋找突破固有思維模式的可能。在史料搜集和整理方面,學界對于史料多樣化的需求日益強烈;而在史料利用方面,多學科、多層次交叉的方法有助于研究視角的拓寬和轉換。

  在研究方法上,學界更加注重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構建,尤為關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三大體系建設。2019年,習近平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說:“希望我國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繼承優良傳統,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著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推動相關歷史學科融合發展,總結歷史經驗,揭示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趨勢,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碑敶袊幕纷鳛橐婚T具有較大建設和拓展空間的學科,其研究方法和史學理念的建設需要跨學科的研究視角,需要借鑒史學等大學科的模式,同時也應具備自身獨特的學科特點。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融通古今中外的史學資源,利用好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遺產,不應有所偏廢,也不應把古今、中外視為非此即彼、二元對立的兩個方面。另一方面,探索屬于當代中國文化史的標識性概念和學科特征,梳理文化史學科發展的脈絡和經驗,聚焦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的問題意識與研究取向,總結提煉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理念與研究方法。

  學術創新離不開研究方法與研究資源的拓展更新,2021年,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在文獻史料與史學理念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與文化建設實踐相比,仍顯薄弱,需要更好推動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

  2021年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發展評價與展望

  總體而言,2021年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呈現出蓬勃向上發展的態勢,研究成果日趨豐富,研究隊伍逐漸壯大,研究視角也越來越開闊,在跨學科的交流中不斷拓展文獻史料與研究方法。本年度的研究重點突出、問題意識鮮明,總結黨和國家文化建設成就經驗的成果較多,關于黨的文化建設理論研究不斷推陳出新,學科內部各個領域緊緊圍繞文化發展大勢和時政熱點穩步拓展。盡管中共十八大以來,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基礎研究仍顯薄弱,在學科建設、創新能力、國際話語、時代命題等方面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一是要推進學科建設,增強學科意識。學科劃分是理解和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目前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邊界不甚明確,與之相關的概念定義不甚清晰,造成研究和討論中存在界限模糊不清的情況。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對于“文化史”的概念界定存在理解分歧,“文化”的范疇劃分也存在模糊地帶。另一方面,學科建設理論較為單薄,問題意識不強,存在就文化談文化的弱點。因此,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指導,認真剖析黨史國史領域專家學者對于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概念的探討,加強基礎研究和實證研究,不斷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建設與創新。

  二是要增強創新能力,推進學科研究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以來,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研究成果數量豐富,但研究主題仍較為分散,具有創新意義的優質成果也稍顯不足。研究主題和研究成果稍顯重復,難以推陳出新。因此,一方面,應持續做好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史料收集、分類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不斷拓展學科研究的方法,拓寬學科視野。在扎實的基礎研究之上,通過交流互鑒迸發學術火花,在守正創新中引領原創成果實現大的突破。

  三是要增強國際視野,推動研究成果“走出去”,增進國際影響力。當代中國文化史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更是一部有溫度、有情懷的歷史。關于歷史故事的講述不能僅僅停留在我們國家內部,更要勇于“走出去”、站出來,讓世界看到我國文化建設的奮斗歷程。2021年,歐陽雪梅的著作《當代中國文化》英文版正式出版發行,向世界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歷程、呈現當前中國文化的整體樣貌,展現獨具魅力的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更要講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精彩故事,發出屬于文化史學科的更動聽、更有力的聲音。

  四是要胸懷“國之大者”,回答時代命題。2021年5月,習近平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中強調:“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卮鸷眠@一重大課題,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這是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號召,也是推動學科體系建設的基本遵循。未來,學界應更好地將時代主題與學術探討有機結合,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推進各領域研究縱深開展,回答好時代和人民賦予當代中國文化史學科的深刻命題,為構筑新時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供學理支持。

  2021年,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與文化改革發展的實踐開展研究,積極響應國家發展大勢與文化發展需求,文化建設理論成果不斷推陳出新。面向未來,當代中國文化史研究仍需在基礎薄弱、學科建設與話語能力不足等問題上進行持續的探索和反思,穩步建設自身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更好地回答當代中國文化的歷史與時代命題。

 ?。圩髡吆喗椋菔?,文學博士,助理研究員,當代中國研究所。

  本文發表在《當代中國史研究》2022年第5期,注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

    相關鏈接 - 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政府網 - 全國政協網 - 中國網  - 中國軍網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當代中國研究所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京ICP備20023317號-2
    地址: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郵編:100009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越南小妓女BBwwBBww,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妓女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