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首頁|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史網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重要新聞 | 影像記錄 |  國史教育
中國概況 | 人物長廊 | 大事年表
國史珍聞 | 圖說國史 | 國史辨析
專題研究 | 理論指導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征文啟事 | 學 者
學術爭鳴 | 學科建設 | 文化史 | 國防史 | 地方史志 | 學 會
論點薈萃 | 人物研究 | 社會史 | 外交史 | 海外觀察 | 境 外
特別推薦 | 文 獻 | 統計資料
口述史料 | 圖 書 | 政府白皮書
檔案指南 | 期 刊 |  領導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研究動態 >> 國史學術會議
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術研討會綜述
發布時間: 2022-12-11    作者:曹光章    來源: 2022-12-10
  字體:(     ) 關閉窗口

  2022年12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辦、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術研討會以線上形式在京舉辦。來自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的近20位學者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黨史和國史專業的部分研究生參加會議。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發言討論,主要涉及準確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的闡述、充分利用文化資本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鄧小平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第二個結合”的時代意義、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幾個重要特點、十年來“一帶一路”文化品牌的拓展與內涵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點等具體論題。研討過程中,學者們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闡述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部署,從不同角度總結新時代十年文化建設成就,探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及其話語構建、闡述人類文明新形態對于增加中華文明傳播力和影響力所具有的重要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歐陽雪梅主持會議

  會議由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主任歐陽雪梅研究員主持。她介紹了中心的基本情況,全面總結了中心自成立以來完成的學術活動和國情調研、交辦任務和咨詢項目以及出版的學術成果,其中著重介紹了《新時代的文化建設》這一專著成果。該書是《新時代這十年》叢書的一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為依據,集中論述了新時代這十年黨和國家事業在文化建設領域取得的成就和經驗。關于本次研討會主題,歐陽雪梅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涉及黨的領導、社會制度、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平發展、文明形態等諸多方面,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文化建設主要目標任務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這些重要論述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經驗總結,更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強文化建設構建人們豐富的精神世界指明了方向。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高長武發言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黨的文獻》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研究員高長武做了題為《從三個“新”領會二十大報告關于文化建設的內容》的發言。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八部分集中論述了文化領域的部署,要把這一部分理解透徹的話,必須拓展到對中國式現代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解,如果撇開中國式現代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不談,僅僅看第八部分的話,很可能看不明白,有些精神領會不透。要理解“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個“新”,需要向上延展到對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理解,理解其“新”之所指;還需要向下延展到對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解,理解其“新”之所在。如果把這三個“新”串起來看,這三者是一條線,首先是推進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這是理論層面;緊接著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關鍵環節;最后落腳點是堅持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創造開拓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只有這樣,我們對于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文化領域的論述才會理解得深刻和透徹。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陳鋒教授發言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陳鋒教授的發言集中探討利用文化資本發展文化產業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問題。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予以強調,其中具體措施包括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要深入挖掘我們現存的各種文化資源,著重從價值觀方面把握和利用它們,使之成為文化資本以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第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時代化的開發利用。第二,堅持社會效益和大眾教化功能的首位原則,發展紅色文化經濟。第三,我們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其中包含的勞動觀點、人民群眾觀點、走自己路的觀點、艱苦奮斗的觀點、為世界做貢獻的觀點、正義的事業是不可戰勝的觀點等等,是對中國文化和人類文化的重要貢獻。要把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資本投入到文化產業中去,并充分運用好它來實現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在文化和經濟雙向層面來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勝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長聘副教授李永進發言

  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長聘副教授李永進以《鄧小平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為題做了發言,主要談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鄧小平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來源。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根本指導原則,二是充分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合理元素,三是深刻吸收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經驗。第二個問題,關于這一話語體系的主要內涵,鄧小平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論斷新表述,構筑起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框架。第三個問題,對我們新時代進一步豐富完善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啟示。一是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領導權;二是堅持在“兩個結合”中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三是堅持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大眾話語的有機統一;四是堅持對西方式現代化話語的批判性借鑒與創新性超越。

當代中國研究所劉倉研究員發言

  當代所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劉倉研究員以《“第二個結合”的時代意義》為題發言。他認為, “兩個結合”有利于筑牢中華民族自立自信自強的雙重根基,昭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復興的前進方向,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和中華文明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融合共生,為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和人類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指引?!皟蓚€結合”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經驗總結,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華文明升級,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實踐意義。拓展“兩個結合”命題的路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方向,聚焦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著眼于2035年具體部署和未來5年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動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和中華文化升級換代。

  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儲著武的發言題目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智力支持——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幾個重要特點》。他的發言圍繞幾個重要特點對新時代十年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成就和經驗作出總結。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問題。二、黨和國家加強了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頂層設計。三、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具體路徑更加明晰,圍繞著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五個方面來展開,最終目標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四、不斷加強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他發言的最后部分呼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學術自信,為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自主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蕾以《十年來“一帶一路”文化品牌的拓展與內涵研究》為題做了發言。她指出,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以來,沿線各國深入挖掘具有文化特色的資源和遺產,尋找共通的文化品牌要素,文化品牌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近十年來,“一帶一路”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對供需結構升級的推動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有利于逐步消除沿線文化差異、制度差異等構成的負面影響。她的發言從“一帶一路”文化品牌建設的主線、“一帶一路”文化品牌建設的內涵拓展、“一帶一路”文化品牌的未來發展三個方面,闡釋了近十年來豐富多元的絲綢之路文化元素逐步統一于“一帶一路”文化品牌的歷程,并介紹了歷史文化資源與現實實踐的相互推動形成城市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完整品牌資源鏈的鮮活調研案例。

  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娜發言的題目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點》。她指出,黨的二十大深刻總結了新時代十年我國文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安排。根據“兩步走”戰略步驟,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限比上世紀80年代預期的提前15年,建成文化強國不僅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而且成為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先決條件。文化建設必然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體系中發揮更強的能動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動力升級,鮮明標注了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創造“中國本位”的現代性的精神自覺。

  作者系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關鏈接 - 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政府網 - 全國政協網 - 中國網  - 中國軍網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當代中國研究所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京ICP備20023317號-2
    地址: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郵編:100009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越南小妓女BBwwBBww,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妓女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