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巍然聳立
——對話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發展史研究中心主任歐陽雪梅
●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實現。
●物質文明是顯性的,可以用統計數據說明,也可以直觀感受。關系思想和文化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則承擔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生產,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向度和側面。
●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記者: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自然而然的過程,還是需要主動實踐?
歐陽雪梅: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币虼?,文明的產生和發展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也不是人們在頭腦中進行的主觀臆斷或純粹想象活動,而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不可能自然而然實現,這在各國現代化實踐中得以證明?,F代化肇始于西方,資本主導下的工業化將資本增殖作為根本追求,在國內殘酷剝削工人,造成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兩極分化;在國外推行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給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資產階級還常常打著“文明”的旗號,強力推行其反動政策和價值觀念,被馬克思、恩格斯痛斥為“文明販子”。西方國家雖然因此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是偏重個人享受,物質享樂主義思潮盛行,不僅加劇社會分歧與沖突,還使一些人由價值虛無走向精神空虛。除西方國家外,一些后發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也深陷兩極分化、政治動蕩,失落了精神家園,呈現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
由此可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不是自發的,而需要自覺。馬克思、恩格斯主張揚棄資本主義文明,實現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健康發展,徹底破除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本邏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真正平等、合作的關系,逐步建立起以實現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聯合體。
記者:為何說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體現了中國特色?
歐陽雪梅: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歷來將人的精神生活納入人生和社會理想之中,《周易》中就有“內文明而外柔順”“天下文明”“君子以厚德載物”等記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德行修養、文教昌明與“文明”緊密聯系在一起,無論選人用人之道還是家教家風,強調立德為本、以德為先;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張,一直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鮮明特色和重要內容。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總結、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珍貴遺產,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幾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堅持“以文化人”的使命,通過教育、宣傳和實踐養成,提高人民科學文化素質,致力于把舊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1954年,毛澤東同志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致開幕詞時說:“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备母镩_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奔冉ㄔO高度的物質文明,又“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持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決定著我們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和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
“兩個文明”比翼雙飛
記者:“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比绾卫斫狻皟蓚€文明”的辯證關系?
歐陽雪梅:馬克思說,“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物質文明對精神文明起到基礎性作用,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質前提和條件。同時,物質生存方式雖然是始因,但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具有反作用。精神文明能夠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導、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物質文明的發展方向。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同發力,才能推動中國社會整體躍升、行穩致遠。
記者:環顧當下,從個人發展到社會變遷,物質生活的改善顯得更加具體、真實可見。那么,精神文明建設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歐陽雪梅:的確,物質文明是顯性的,可以用統計數據說明,也可以直觀感受。關系思想和文化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則承擔整個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生產,是我國發展的一個重要向度和側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創造性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戰略任務,將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精神文明建設主要體現在“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方面。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明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博物館、公共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評選表彰全國道德模范……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基本同步,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導、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激發了中國人民創新創造的活力。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
記者:新時代10年,我們如何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哪些歷史性成就?
歐陽雪梅:習主席強調:“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敝挥形镔|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證。
同時,精神文明建設面臨新形勢新課題,主要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面臨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市場逐利性的挑戰,傳統教育引導方式面臨網絡新媒體的挑戰等。
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繁重。黨中央準確把握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強調堅定“四個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著力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豐潤道德滋養、良好文化條件。這有力推動了“兩個文明”協調發展,青年一代更加積極向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
記者: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精神文明建設提出哪些新的更高要求?
歐陽雪梅:黨領導人民經過不懈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
理想信念是精神世界的支柱。我們應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我們必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應“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創造中華新文化,也把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
在現代化建設中,人是最活躍、最具創造性的因素。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是中國人民,實現人的現代化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相互統一的。我們應促進全體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普遍提高,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好條件,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