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首頁|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史網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重要新聞 | 影像記錄 |  國史教育
中國概況 | 人物長廊 | 大事年表
國史珍聞 | 圖說國史 | 國史辨析
專題研究 | 理論指導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征文啟事 | 學 者
學術爭鳴 | 學科建設 | 文化史 | 國防史 | 地方史志 | 學 會
論點薈萃 | 人物研究 | 社會史 | 外交史 | 海外觀察 | 境 外
特別推薦 | 文 獻 | 統計資料
口述史料 | 圖 書 | 政府白皮書
檔案指南 | 期 刊 |  領導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題 >> 習近平致信祝賀國史學會成立30周年
宋月紅:深入推進新中國通史研究編纂
發布時間: 2022-12-20    作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2-12-20
  字體:(     ) 關閉窗口
  ?習近平總書記致國史學會成立30周年的賀信精神,深刻闡明新中國史研究、宣傳、教育事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為新時代繁榮發展新中國史研究編纂指明了前進方向。
  賀信精神從國史的性質和內涵上強調,“牢牢把握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從國史研究的價值和意義上指出,“激勵人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更好凝聚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歷史地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自信、歷史主動中締造和推動的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以及在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所激發、培育和踐行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深刻蘊涵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生產生活之中,集中體現在新中國歷史發展的主體脈絡、重大成就與基本經驗之中,充分彰顯在新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性之中。因此,賀信的這些重要論述不僅要求對國史的各方面各領域各環節進行廣泛而深入地研究編纂,更要求從歷史發展的總體上、全局上和大勢上對國史的整體與全貌進行系統性、貫通性地研究編纂。
  新中國史是滾滾向前、川流不息向前發展的,其中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推動國史發展到新階段、上升到新境界,并具有里程碑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從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廣闊實踐中強調, “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煥發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中指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強調,“必須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主動防范化解風險,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為此,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一,正確反映和深刻揭示新中國史,并對其進行研究編纂,就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穩人民立場,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
  一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中國史是從哪里起源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在人類發展進步中處于歷史主體地位。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自強不息,以勤勞、勇敢、智慧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然而,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腐敗,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發憤圖強、不屈不撓,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歷史證明,在發展道路、社會制度上照搬或模仿別國模式不僅走不通,而且會不斷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發表了《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猶如壯麗日出,照亮了人類向著理想社會前進的道路。當科學社會主義由理想變為現實時,給苦苦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中國先進分子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中國人民“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中國人民自從找到馬克思主義這一適合中國具體實際的科學真理,就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從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難走向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二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中國史是沿著什么方向不斷創造和前進的。馬克思主義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始終站在時代前沿。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恩格斯深刻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敝袊冗M分子在開始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就十分注重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用以認識和解決中國的問題,進而逐步走上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道路。中國馬克思主義先驅者李大釗在1919年8月發表的《再論問題與主義》中就指出:“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繞著他的實境?!泵珴蓶|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點上,黨不斷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和運用貫穿其中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守正創新。黨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深刻總結自身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不斷超越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又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不斷用認識和解決中國問題的鮮活豐富的社會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三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中國史是延續和發展著怎樣的主體脈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為實現這一民族復興偉業,黨團結帶領人民立足中國,根據各個歷史時期所處社會主要矛盾和面臨的主要任務,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砥礪奮進,不斷克服和抵御來自國內外的各種艱難險阻、風險挑戰,創造性地探索開辟出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歷史性成就和人間奇跡。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
  四要深刻認識和把握新中國史中貫穿著怎樣的精神力量。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是黨百年奮斗、偉大創造的真實映照,是國史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的深厚歷史底蘊和時代蘊涵,是推動國家建設和發展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撐,充分彰顯著歷史發展的道路與成就、經驗與規律。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既是黨領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立足點和精神源泉,是尊重和保障人民歷史主體地位和創造精神的本質要求,又是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在新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光輝寫照和充分彰顯,是新時代新征程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不斷汲取和弘揚的歷史智慧和精神力量。
  因此,將國史自身的發展實際與國史研究的認識與方法辯證統一起來,須臾離不開且須不斷加強國史通史及其研究編纂。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大歷史蘊涵小歷史,“大道理管小道理”。自古以來,歷史研究編纂方式、手段多種多樣,但通史記載的是相應歷史的整體、全貌、全局和大勢。對于新中國史來說,盡管有專門史、專題史、地方史、行業史、領域史和階段史,以及人物、事件史等,但這些都是置于通史之中的,而且是以通史的記載為相應歷史發生發展的背景與條件的,其研究編纂也應是服務于通史研究編纂的。在一定意義上說,國史研究編纂的主要對象、基本內涵和價值意義,特別是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充分而集中地運用并展現在通史上,修史、立傳、崇信、明德。這是國史研究編纂的重要學術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新中國史特別是其通史的研究編纂,在以史為鑒上,需要圍繞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這一歷史與邏輯相統一關系,全方位展現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難走向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深刻揭示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在立足中國國情實際上,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的結合上,全過程纂述新中國歷史發展的道路、制度、進程、成就與經驗,以及各個時期的歷史內涵和階段性特征。在面向未來上,應主要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記述記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并用融通中外的新中國史研究編纂成果講述好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真實、立體、全面地傳播好當代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相關鏈接 - 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政府網 - 全國政協網 - 中國網  - 中國軍網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當代中國研究所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京ICP備20023317號-2
    地址: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郵編:100009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越南小妓女BBwwBBww,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妓女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