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首頁|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史網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重要新聞 | 影像記錄 |  教育指南
中國概況 | 人物長廊 | 大事年表
國史珍聞 | 圖說國史 | 國史辨析
專題研究 | 理論指導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征文啟事 | 學 者
學術爭鳴 | 學科建設 | 文化史 | 國防史 | 地方史志 | 學 會
論點薈萃 | 人物研究 | 社會史 | 外交史 | 海外觀察 | 境 外
特別推薦 | 文 獻 | 統計資料
口述史料 | 圖 書 | 政府白皮書
檔案指南 | 期 刊 |  領導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時事觀察
祝靈君: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的建設八條基本經驗
作者:    發布時間:2019/10/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字體:(     ) 關閉窗口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理論視頻

國史講堂: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的建設八條基本經驗

  編者按:70年前,新生的人民共和國迎著朝陽出發,徹底改變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70年來,我們偉大祖國的面貌、偉大人民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化。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網絡理論傳播局)指導,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網聯合推出“國史講堂”系列理論視頻,梳理70年來新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和歷史經驗,闡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歷史和現實意義,敬請關注。

  本期嘉賓簡介:

  祝靈君,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精彩觀點:

  ·70年風雨兼程,中國共產黨面對各種風險考驗,黨在革命性鍛造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不斷提高,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步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在推進黨的建設的動力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經常采用開門整黨整風等方式,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用改革和制度的方式建黨”,黨的十六大提出“以改革精神推進黨的建設”,黨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更加重視把自我革命作為黨的建設的內生動力。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黨更加自覺地以自我革命推進社會革命,提高黨的建設質量。

  

點擊圖片觀看講座完整版

  講座實錄:

  非常高興,由我來介紹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與偉大成就。1939年,毛澤東同志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提出,把我們黨建設好,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把黨的建設稱作“新的偉大工程”。從“偉大工程”走向“新的偉大工程”,是70年黨的建設的真實寫照。

  首先,我向各位介紹一下黨的建設的總體框架。自古田會議中國共產黨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基本原則以來,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了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的黨的建設框架。直至黨的十三大報告首次提出黨的制度建設,并在黨的十四大和十四屆四中全會中明確了制度建設的目標,黨的十六大把制度建設寫入黨章,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設,形成以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建設為主線,貫穿五大建設的“5+1”框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一改長期以來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的傳統,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統領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形成了“5+2”格局。

  各位可不要小看70年來黨的建設從三大建設、四大建設、“5+1”格局、“5+2”格局的變化??梢哉f,社會主義事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這個偉大工程領航保駕。70年風雨兼程,中國共產黨面對各種風險考驗,黨在革命性鍛造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不斷提高,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進步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

  在推進黨的建設的動力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經常采用開門整黨整風等方式,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用改革和制度的方式建黨”,黨的十六大提出“以改革精神推進黨的建設”,黨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更加重視把自我革命作為黨的建設的內生動力。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黨更加自覺地以自我革命推進社會革命,提高黨的建設質量。

  下面,我將介紹70年黨的建設的經驗和成就。

  第一條經驗: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鋒隊性質決定的,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是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是最高的政治領導力量”。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項事業發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都取決于黨的領導。

  在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根本政治原則問題上,歷屆黨中央領導人都有深刻的論述,都有極為清醒的認識。1954年,毛澤東同志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宣布: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薄皥猿贮h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2001年,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維護黨和國家集中統一,維護中央的權威,是極端重要的?!焙\濤同志多次提出堅持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

  黨的十九大把“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寫進黨章。2018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寫入總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執政黨建設的經驗教訓表明,黨中央必須有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和強有力的領導集體。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沒有領導核心是靠不住的”。黨十四屆四中全會報告寫上了這樣一段話:“黨的歷史經驗表明,必須有一個在實踐中形成的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在這個領導集體中必須有一個核心。如果沒有這樣的領導集體和核心,黨的事業就不能勝利。這是堅持民主集中制的一個重大問題?!秉h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提出“兩個維護”,就是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皟蓚€維護”貫穿著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政治邏輯。

  第二條經驗: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

  思想統一,才會行動一致。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把思想建設放在首位,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指導全黨,比如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

  1951年年初,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從1951年下半年起,用三年時間開展一次整黨運動。黨的八大提出從1957年9月開展,在全黨開展一次整風運動,對黨員進行一次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經常進行開門整黨,達到統一思想、純潔隊伍的效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用經常性教育與集中性教育相結合的辦法,深入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活動。比如,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開展了學習鄧小平理論、學習黨章的“雙學”活動,“三講”教育活動,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先爭優活動。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當前全黨正在部署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教育,活動的重要的目標就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開創了政治局集體學習制度,黨十六大至十八大一共進行了77次政治局集體學習。黨的十八大至十九大政治局進行了43次集體學習。黨十九大以來,目前已進行了17次集體學習。各級黨委黨組探索建立中心組學習制度,2014年和2016年兩次召開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交流會,深化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第三條經驗,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

  政治路線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性因素。為誰選人、選什么樣的人、如何選人,歷來是中國共產黨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黨的組織路線的重大問題。早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德才兼備”和“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

  在黨管干部問題上,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仍然采用戰爭年代的干部管理體制,即除軍隊干部外,其余干部都由中央和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1953年,第二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決定實施干部分部分級管理體制,同時加強干部審查和干部教育動作。1962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召開,這次會議提出了“黨管干部”的概念,就經常性考察了解干部、干部能上能下、恢復干部鑒定制度、干部交流、干部輪訓等問題進行了部署。遺憾這一時期主要實行了干部職務終身制。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明確提出廢除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并以為契機,黨的十二大以來在干部選拔任用、教育培訓、監督管理、激勵保障等環節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強選人用人工作的基本規章建設。此后,全黨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強,比如,2000年制定并頒布了《深化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2010年還頒布實施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在擴大干部工作民主、健全競爭擇優機制、完善干部管理制度、加強干部選拔任用監督、深化分級分類管理等方面,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取得了大量的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干部工作出現了許多新特征:選拔任用方面,強化黨組織領導和把關作用,改進推薦考察方式,切實糾正“四唯”;干部教育培訓方面,加大黨的理論教育、黨性教育和專業化能力培訓,深入開展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干部監督管理方面,建立完善中國特色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開展規范領導干部在企業和社團兼職、超職數配備干部、配偶移居人員任職崗位管理、干部違規因私出國(境)、干部檔案造假等專項整治,等等;在激勵保障方面,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激勵與約束并重,如探索建立縣以下機關公務員職務職級并行制度,探索建立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若干制度,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等等。

  在黨管人才方面,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978年至1989年十三屆四中全會,我們黨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引導知識分子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現代化建設急需人才。此后,歷屆黨中央領導人都重視人才工作。2003年,黨中央專門成立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召開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發表了許多重要講話,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帶頭關心關愛各領域專家,重視宣傳不同歷史愛國報國、為黨和人民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出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人才歸國(來華)潮,我國人才資源總量達到了1.75億,正在加速邁向人才強國行列。

  第四條經驗,不斷夯實黨的執政根基。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發展組織、依靠組織、壯大組織的歷史。

  新中國成立之初,基層黨組織建設主要著重于基層黨組織的整頓。195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發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決定在黨的發展工作上采取嚴格審查的方針和穩步前進的辦法。1951年4月9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對黨的基層組織開展了有計劃、有準備、有領導的一次普遍整理。八大黨章首次明確了黨的基層組織的組織形式,把黨的基層組織劃分為三類:基層黨委、總支委員會、支部委員會。1960年代初,中央制定了農村、工業企業、商業企業三個黨的組織工作條例,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化、規范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堅強的組織體系建設。如鄧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就提出要讓黨的各級組織“保證黨的政治路線和執行和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江澤民同志提出“必須高度重視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鶎硬焕?,地動山搖”。胡錦濤同志提出“不斷開創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關鍵是從嚴抓好落實”。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統籌推進。1990年8月在山東萊西召開的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座談會(簡稱“萊西會議”),2012年3月召開的全國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會議。2012年5月中辦發出11號文件,這是第一個專門規范非公黨建的文件。2015年6月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2016年10月召開的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2017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會議。立足于這些成功經驗探索,黨中央制定并頒布了規范各種類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黨內法規。2018年10月,中央頒布并試行《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把管黨治黨落到“最后一公里?!?/p>

  改革開放以來,黨員的質量問題一直管黨治黨的大問題。1989年8月28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明確發展黨員要執行“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十六字方針。在黨員發展問題上,2004年、2013年、2014年分別發出文件,嚴把黨員發展政治標準和質量關。在黨員經常性教育管理方面,全國各地探索出民主評議制度,開展黨組織關系集中排查,黨員評星定級和積分管理制度以及加強流動黨員管理等諸多制度和經驗。

  改革開放四十年,廣大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是在日常工作、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和完成重大任務、實施重大工程、應對重大災害方面,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各條戰線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

  第五條經驗,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

  黨風決定民風,黨風影響民風。新中國成立之初,黨中央就決定在報紙刊物上讓人民對黨的工作提出批評,建立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制度,建立人民監察通訊員和人民檢舉接待室制度。毛澤東同志還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密切聯系群眾。同時,在全黨開展整黨整風運動,目標直指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驕傲自滿情緒。1956年,在黨的八大上,鄧小平同志提出向全黨首次提出了執政的考驗,即脫離群眾的危險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的危險。八大以后,1957年全黨繼續開展整風,即整頓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黨的作風建設,1979年3月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強調,在目前的歷史轉變時期,端正黨的作風,具有決定意義。1990年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2001年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上審議通過了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1998年至2000年底,全黨在縣級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中開展了“三講”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活動。此后,歷次主題教育和集中性教育,作風建設都是重要的主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強作風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2012年12月審議通過的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各地區各部門和黨的各級組織嚴格貫徹執行八項規定精神。2013年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3年6月、2015年年底、2016年年底、2017年年底,中央政治局展開專題民主生活會,研究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的措施。許多群眾都認為,“八項規定改變中國”,“八項規定是一張亮麗名片”。

  作風問題既要靠自覺,更要靠紀律和制度。比如,《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有密切聯系群眾的要求,《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有群眾紀律的要求,等等。

  第六條經驗,堅定不移懲治腐敗。

  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制度都與腐敗不相容。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勇于自我革命,堅持刀刃向內,大膽果斷清除黨內腐敗分子。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開展“三反”“五反”運動,清除了包括劉青山、張子善等腐敗分子。六十年代,黨中央提出加強對干部的教育監督管理,防止干部腐敗。

  改革開放以后,面對權力下放和商品經濟原則對黨內生活的挑戰,1982年4月,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有兩手,一手就是堅持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的政策,一手就是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卑凑者@個思路,歷屆黨中央不懈奮斗,努力探索反腐敗斗爭的體制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風廉政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黨的建設的重大任務”,“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秉h中央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懲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維護群眾切身利益;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反腐敗合作,把反腐敗追逃追贓提升到國家政治和外交層面,積極參與制定相關規則,倡導構建國際反腐敗新秩序。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將管黨治黨創新成果固化為法規制度,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在全體黨員干部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黨性教育,不斷強化不想腐的自覺。黨的十八屆中紀委第七次會議指出,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鞏固壓倒性態勢、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的決心必須堅若磐石。

  第七條經驗,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如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留下了深邃的理論思考和實踐,也留下了不少教訓。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本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實踐,在長期探索中建立了實現了黨內監督全覆蓋、對國家公職人員監督全覆蓋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新中國成立以后一個月即1949年11月,中央決定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朱德同志擔任第一屆中紀委書記。1950年2月,黨中央發出指示,要求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1953年,高饒事件發生后,為了加強黨的紀律、反對黨員中各種違法亂紀現象,1955年中紀委更名為中央監察委員會,黨的各級監察委員會在各級黨委指導下進行工作,增加了上級監委對下級監委的領導權。1959年,監察部合并進入中央監察委員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大探索黨內監督的力度,最終走出了一條黨內監督全覆蓋,帶動其他領域監督的道路。

  在紀律檢查體制上,黨的十二大黨章取消“同級黨委領導為主”的規定,實行雙重領導,中紀委第一書記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加強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雙重領導體制走向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派駐監督是黨內監督的一種重要形式。巡視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的戰略性制度安排。堅持黨內監督與紀律處分、嚴肅問責相結合。

  在全體公職人員的監督方面,1986年監察部再次組建,1987年7月1日正式對外辦公。1989年8月18日,廣東省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工作局成立,8月31日,珠海市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工作局成立。1995年高檢成立反貪總局,負責調查貪污賄賂、失職瀆職、職務犯罪。1993年黨中央作出關于中央紀委、監察部合署辦公的決定,實行“兩塊牌子,兩種職能,內部運轉以中紀委為主”的運行模式,至此各級紀委開始履行紀律檢查和行政監察兩種職能。2007年5月31日,國家預防腐敗局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辦公室也是中紀委、監察部內設的預防腐敗室,形成了中紀委、監察部、國家預防腐敗局合署辦公的合力,體現了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需要。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監督依然存在空白點,比如:監察范圍過窄。反腐敗力量分散,集中統一不夠。紀法銜接不暢。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強調,把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有機結合起來。2016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試點地區完成省、市、縣三級監察委員會組建工作。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法》頒布以后,這項重大政治體制改革在全國依法推開,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

  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體現了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思想、堅持黨內監督是第一位監督的原則,把黨的自我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結合起來,構建了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探索出長期執政條件下實現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徑。

  第八條經驗,堅持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

  中國共產黨既重視思想建黨,也重視制度治黨。1962年2月6日,鄧小平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民主集中制是黨和國家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們傳統的制度。堅持這個傳統的制度,是關系我們黨和國家命運的事情。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指出組織制度、工作制度在管黨治黨方面極端重要性。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把改革與黨的制度建設聯系起來,報告強調:“改革,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將為我們黨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薄霸谛碌臍v史條件下,在黨的建設上走出一條不搞政治運動,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新路子?!笔笠院?,全黨在健全集體領導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保障黨章規定的黨員民主權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黨內監督和黨風廉政建設,基層黨組織建設等方面加強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

  1990年7月,黨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報告指出“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特別要注重制度建設?!?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制度建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06年1月,十六屆中紀委六次全會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加強以黨章為核心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建設。黨的十六大至黨的十八大期間,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成果豐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到建黨100周年時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2016年12月,黨中央印發《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召開了全國黨內法規工作會議,對新形勢下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黨的組織法規、黨的領導法規、黨的自身建設法規、黨的監督保障法規方面出臺一系列重要制度規范。2014年9月,黨中央出臺《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對深化黨的組織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制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共制定修訂150部以上中央級黨內法規,占現行中央黨內法規的60%。在全黨范圍內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制定的2萬件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進行集中清理。同時開展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嚴肅糾正了一批違法違規文件,有力維護了黨中央權威和黨紀國法統一。

  最后,我作一個小結。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70年來,黨的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的基本動力是黨的自我革命,黨的建設的基本主題是黨要管黨、從嚴制黨,黨的建設基本主線是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純潔性建設,黨的建設基本框架是從三大建設到四大建設、“5+1”格局、“5+2”格局的拓展,體現了黨的建設隨著時代和黨的事業的發展而發展的基本規律。



    相關鏈接 - 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 兩彈一星歷史研究 - 人民網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政府網 - 全國政協網 - 中國網  - 中國軍網 - 中央文獻研究室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當代中國研究所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京ICP備06035331號
    地址: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郵編:100009 電話:66572307 Email: gsw@iccs.cn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越南小妓女BBwwBBww,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妓女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