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網首頁|客戶端|官方微博|報刊投稿|郵箱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史網首頁 - 加入收藏 - 網站地圖
 
重要新聞 | 影像記錄 |  國史教育
中國概況 | 人物長廊 | 大事年表
國史珍聞 | 圖說國史 | 國史辨析
專題研究 | 理論指導 | 政治史 | 經濟史 | 征文啟事 | 學 者
學術爭鳴 | 學科建設 | 文化史 | 國防史 | 地方史志 | 學 會
論點薈萃 | 人物研究 | 社會史 | 外交史 | 海外觀察 | 境 外
特別推薦 | 文 獻 | 統計資料
口述史料 | 圖 書 | 政府白皮書
檔案指南 | 期 刊 |  領導人著作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國史圖書 >> 圖書評介
常旭: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新進展
發布時間: 2022-08-26    作者:常旭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2022-08-24
  字體:(     ) 關閉窗口

 

  《傳統中國的財富積累與分配——1820年代長三角地區社會財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4月版),是張曉晶教授及其學術團隊將國家資產負債表方法應用于中國經濟史研究的首次探索。該書估算了中國近代長三角地區的社會財富狀況,編制了社會財富表,并從國際比較視角系統分析了傳統中國財富積累與分配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奇跡令世人矚目。經濟史學家李伯重教授認為,這個奇跡源于中國內部,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內因,即幾個世紀以來中國經濟演變所創造的各種有利于近代經濟增長的要素;在新形勢下這些要素的積極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從而產生了今天的中國經濟奇跡。闡釋中國從傳統經濟向工業化、市場化現代經濟轉型的起點,探尋中國經濟奇跡的歷史根源及其演進過程,是該書宗旨所在。

  為什么荷蘭、英國等西歐國家發展出的文明,深遠而不可逆轉地改變了人類世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長達數世紀的交流互鑒中形成了怎樣的演進路徑和發展模式?這是中國經濟史學的“哥德巴赫猜想”。經濟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其來有自,研究也與時俱進。從“資本主義萌芽”到“李約瑟難題”,再到“大分流”,幾代經濟史學者傾注心血,形成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為考察中西“大分流”提供新視角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社會史大論戰提出“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對此作出經典闡述:“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促進了這種發展?!币源藶轭A設結論的研究,成為新中國初期史學界“五朵金花”之一。其后,“李約瑟難題”成為學者關注的重要話題。進入21世紀,加州學派關于“大分流”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關注。加州學派不但重新評價了以往中西比較方面許多似是而非的傳統觀點,而且用量化和中西比較的研究方法將諸多討論植根于更堅實的基礎之上。受此啟發,一些中國經濟史學者致力于中國歷史經濟統計,特別是歷史GDP的研究。

  該書承續這一研究主題,開拓了新的思路。作者長期從事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將資產、負債等存量經濟數據及其分析范式應用于經濟史研究,在歷史GDP等流量數據研究基礎上,為考察中西“大分流”提供新的視角和數據支持。事實上,歷史資產負債表研究雖為國際學界所重視,但在國內尚未得到廣泛關注。歐美等國學術界“不僅普遍編制了20世紀初期至今相對連續的年度國家資產負債表,而且部分研究已經將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荷蘭和瑞典等歷史數據相對于豐富的國民財富和資產負債情況推至18世紀甚至更早,并利用這些數據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扎實可靠的歷史數據

  除了研究主題,全書最令人欣賞之處在于對歷史數據采取“錙銖必較”的態度。不少經濟學者從事經濟史研究,或者對數據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無暇考訂數據本身的意涵,而汲汲于將其輸入計量經濟學模型之中;或者過度依賴利用經濟學理論“制造”歷史數據,往往由于估算參數“差之毫厘”的設定而使得結果謬以千里。這類研究成果一方面為歷史學者所鄙棄,使經濟學者和歷史學者在經濟史問題上“勢同水火”;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研究如“沙上建塔”,除了方法新穎外,結論不過是浮寄孤懸。究其根源,前人不知后事,中國古代雖有統計活動和不少零散的統計資料,但沒有專職統計機構和統計法規,沒有總結出系統的統計學理論和方法,更遑論建立起現代意義上的國民賬戶體系。歷史數據不僅有度量衡作為后綴(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復雜),而且還帶有時間標簽和制度色彩,數據的一致性、可比性比較差。缺乏對制度環境和數據產生機制的考察,簡單化地將它們代入現代經濟學理論,無疑是草率的做法。

  該書摒棄利用經濟學理論推導數據的思路,將國家資產負債表方法建立在從浩繁的歷史文獻中收集扎實可靠的歷史數據之上。李伯重教授的著作《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研究》在估算華婁地區歷史GDP的過程中,搜集與考訂了海量歷史資料,成為它進行開采的“富礦”。該書沿著“李著”按圖索驥基礎上補充了新資料:“比如華婁的金融市場、貨幣存量、公共部門中的軍事設施、水利設施和祠廟等資產,我們都使用了新的資料和數據?!贝送?,該書在數據估算方面也有較大拓展,“在從流量數據向存量數據轉換過程中”增加了新的估算,用新參數對原有參數進行校準。

  展開存量資產研究

  作者將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思路從歷史GDP拓展到歷史國家資產負債表,在充分借鑒流量收入研究基礎上展開了存量資產研究,全面展示了中國歷史資產結構、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擴大了國際比較的范圍。將資產、負債等概念引入經濟史研究,除了進行國家層面的經濟估算外,對企業史、家族史研究也不無啟發。當然,誠如了解一家企業需要關注它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以及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報表附注等),要更為立體地了解中國傳統經濟的發展,除了GDP和資產負債外,居民、企業、政府等部門的現金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但這需要更細致的數據才能實現。

  改革開放以來,GDP作為中國宏觀經濟最重要的指標,引導社會經濟實現了長期高速增長。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從關注經濟增速轉向關注經濟結構、經濟動力。歷史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順應了這一時代命題。經濟史學者提出的“斯密型增長”“庫茲涅茨型增長”“熊彼特型增長”,從某種意義上更側重于從供給角度研究經濟增長動力,但是對傳統經濟、近代經濟是否也應從需求角度做更多研究?歷史國家資產負債表的研究或許能夠提供更多線索。

  與此同時,歷史GDP研究為系統整理中國經濟史基礎數據庫提供了機遇,歷史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將進一步推進這一工作的進展。它雖以資產負債研究的角度構建經濟數據的文獻資料,但必然會窮盡已有文獻線索和補充大量新的數據。這雖然是研究的副產品,但其意義不容小覷。該書是張曉晶教授主持的中國歷史資產負債表(CHBS)研究計劃的初始成果,計劃中期目標是編制中國近兩百年的國家資產負債表,且已經制訂了詳細的研究進度表,相信這項成果定能嘉惠學林!

 ?。ㄗ髡邌挝唬褐袊鐣茖W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相關鏈接 - 當代中國研究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網 - 新華網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政府網 - 全國政協網 - 中國網  - 中國軍網 -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當代中國研究所 版權所有   備案序號:京ICP備20023317號-2
    地址:北京西城區地安門西大街旌勇里8號
    郵編:100009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越南小妓女BBwwBBww,欧美大狠狠大臿蕉香蕉大视频,妓女综合网